綏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也是我縣面臨重要戰略機遇和重大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時期編制的五年規劃,是導向性、預測性和約束性相結合的規劃,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第一節 “十五”時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以來,全縣人民在縣委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搶抓機遇,強力推進“三化”建設,全面加強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建設,“十五”計畫目標順利實現,為“十一五”綏陽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綜合經濟實力得到增強,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由2000年10.28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5.39億元,年均增長8.4%。財政總收入10405萬元,年均增長8.6%,地方財政收入達到6501萬元,年均增長9.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1.39億元,是“九五”期間的1.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2019元提高到2005年的2509元。銀行存款餘額達12.99億元,比“九五”末增加7.74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10.12億元,比“九五”末增加5.83億元,貸款餘額達5.21億元。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00年64.36:10.34:25.3調整為2005年的52.22:17.28:30.50。
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糧食產量穩定在25萬噸以上,油菜籽產量穩定在3萬噸左右。烤菸穩定在8萬畝,15萬擔左右;畜牧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6.6%提高到37.5%;辣椒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初步建成了6萬畝生態藥業基地和10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扶持了惠樂、祥興、陽光、三旺、實心人等龍頭企業,組建了鄭場養殖協會,東山果蔬協會,蒲場蔬菜協會等38個專業協會。培養了農村經紀人2000多名,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建立了烤菸、辣椒、生豬質量標準體系,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農產品商品率達55%。易地扶貧搬遷157戶724人,3.57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工業強縣”整體提速,新型工業化邁開步伐。規模工業總產值從“九五”期末的8266萬元提高到2.48億元,年均增長24.6%。五年累計投入1.63億元,實施廣林水泥廠、義庭公司、北辰公司、油脂廠以及現有煤炭企業的節能技改;引資5000多萬元完成煤炭資源的詳查工作,完成了煤炭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編制。全力抓好綏陽縣循環經濟型重化工基地項目的爭取,項目核准前的各項專篇全部完成;完成了清溪河電站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電站專用公路已開工建設。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旅遊產業亮點凸顯。200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4.75億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長12.8%;交通運輸、房地產以及其它消費活躍,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77億元,年均增長14.85%,旅遊工作邁出新步伐,完成了《綏陽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擠入全市旅遊發展“一點一環一線”重點縣,成功申報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和舉辦“中法文化年·綏陽洞穴周”、“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開園揭碑”活動,2005年累計接待遊客1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180萬元。
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發展環境逐步最佳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累計投資1.86億元,新改建公路608.62公里,柏油路面達263公里,是“九五”期末的3.6倍,通車裡程達1900公里;電訊設施發展迅速,投資1億元完成一、二期農村電網改造,程控電話達2萬門,行動電話2.9萬門,建成行動電話基站48座,實現鄉鄉通行動電話;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完成“四路兩橋一廣場”建設,南部新區初具規模,完成了魁星樓、食為天蔬菜市場、白馬市場、政府商貿城等建設工程,啟動了東西門改造,以蒲場為代表的小集鎮建設取得新進展,建成保林、店子、溪源等一批農民新村,全縣城鎮化率達26.3%,比“九五”期末提高7.5個百分點,開展“省級平安文明縣城”創建活動,提升了城市品位;五年共爭取7334.96萬元農發和扶貧資金用於基本農田建設,投資2000餘萬元完成後水河水庫、牟家溝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投資1100餘萬元完成清源小流域治理和寬闊排洪工程,整修山塘水庫25座,實施安全飲水工程解決3.56萬人和4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完成4200畝煙(糧)水工程,新增人工增雨防雹點3個,建成沼氣池7000口,退耕還林8萬畝,封山育林和綠化造林45.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8%。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國有企業改革基本實現“兩個100%”目標;農村稅費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稅全面取消,農村“三改革一化解”試點工作全面啟動;行政審批制度、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市政公用事業、財政體制、農村信用社等各項改革取得新突破;著力整治投資環境,創新招商引資方式,五年共引進項目47個,契約引資7.9億元,到位資金5.76億元。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主法制建設加強。連續五年通過“省級科技進步縣”複查驗收,投資469萬元實施科技項目19項,實現“兩基”複查和“普實”驗收達標,4.2萬名學生享受330萬元的“兩免一補”,總計投入2824萬元,新改擴建學校108間,撤併中國小82間,完成城北國小搬遷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國中純入學率達88.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9.6%;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增長率從“九五”期末的9.31‰降低到7.17‰,投資2720萬元完成80間村級服務室、15個鄉鎮技術服務站、縣計生婦幼保健中心和縣鄉人口計生信息化建設;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完成縣疾控中心、傳染病區、縣醫院、中醫院住院大樓和8間鄉鎮衛生院建設,完成疾病控制與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基本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開通數位化電視和農村遠程教育,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電視覆蓋率達85%,民眾文化體育活動和競技體育蓬勃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保障標準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5年解決城市低保10.3萬人次,發放低保金480萬元,農村低保10.4萬人次,發放低保金122萬元,救助災民和特困民眾27.7萬人次,發放救助金790.5萬元,建成15個鄉鎮敬老院,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得到更多關注;公民道德建設、四在農家、四民社區、廣場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廣泛開展,文化事業長足發展,普法成效明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社會保持穩定。建立健全重大決策專家諮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和聽證制度,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社會的輿論監督。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大力開展效能建設,進一步轉變幹部作風;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行政許可法》,實行過錯責任追究制,有序推進依法行政工作;深入開展村民自治創建,積極推進政務、村務、廠務公開,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完成70幢村級辦公樓建設,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第二節 “十五”時期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五”時期,全縣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但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三化”水平不高;固定資產投資不足,基礎設施欠帳多;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就業和再就業矛盾尖銳,社會保障和維護社會穩定壓力大;高中教育、農村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後;政府職能和政府工作方式、工作作風有待進一步轉變,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仍需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第二章“十一五”時期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指導思想
“十一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富民強縣升位為目標,以“三化一強”為主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提高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著力經濟結構最佳化,著力轉變增長方式,著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水平,努力在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旅遊興縣和教育、環境立縣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把綏陽建成“綠色產品基地,特色經濟之鄉,旅遊休閒新區,遵義衛星城市”。
第二節發展目標
“十一五”時期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發展速度超過全市的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快速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進一步加快各項改革進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生活質量和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再上新水平。
⑴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十一五”末,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8:43:29,城鎮化率達34%以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年均增長20%以上。
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
⑶公共服務比較健全。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國中純入學率達90%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45%以上;公共衛生覆蓋面擴大,甲級村衛生室達50%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縣;縣城及集鎮自來水普及率達100%;就業崗位明顯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5%以上,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保險覆蓋面有效擴大;防災減災能力增強,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狀況進一步好轉。
⑷社會更加和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加強;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6.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7‰以內;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基本國策得到全面落實,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在現有基礎上下降2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45%以上。
第三章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一節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要把水利設施建設、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病蟲預測預警防控體系、生態環境建設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基礎性工作抓好落實。水利設施要緊緊圍繞“蓄水引灌,洪災排澇,飲水安全”三大重點,完成16萬畝煙(糧)水配套工程,實施洋川河治理,建設縣城防洪工程,繼續完善鄭場集鎮防洪工程,實施坪樂、小關、梘壩集鎮防洪工程,實施水洋溪、神山、杉木箐等病險水庫治理,實施後水河水庫加壩工程及灌區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工程,新建青龍堡水庫、小溪源水庫,對芙蓉江、觀音岩、擦耳岩引水工程進行防滲改造,實施芙蓉江源頭小流域及支流溫泉河、蘿柏河、後水河、交溪河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5平方公里,同時對洋川河支流、牟家溝等6處小流域進行治理,繼續實施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解決農村17.5萬人的飲水問題及農村學校師生8.15萬人的飲水問題。完善氣象服務設施建設,增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和防雷減災能力,配套實施“沃土工程”、石漠化治理和萬畝大壩建設與保護工程,對山、水、林、田、路進行綜合治理,“十一五”期間改造中低產田土10萬畝,培肥地力25萬畝,增加保灌面積,建設高標準農田,力爭人均擁有0.5畝高產穩產基本農田,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26萬噸以上,人均占有糧食450公斤以上。加快荒山造林步伐,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5%,森林防火及地質災害防治按照“完善設施、強化隊伍、密切監督”的要求,建立健全快速防治、撲救機制,降低各種災害損失。
第二節加快主導產業基地建設,增強農村經濟支撐能力
按照“產業園區化、生產規模化、組織合作化、環境生態化”的新思路,在鞏固糧、油、煙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把畜牧、烤菸、辣椒作為主導產業下大力加以培植,做大總量,提升質量,形成三業鼎立,支撐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糧油產業重點放在確保面積、品質結構調整、適用技術的最佳化組合上,走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的路子。圍繞建設畜牧大縣的目標,按照“整體提速,做大總量,提升質量”的要求,在良種繁育體系、動物疫病防控體系、養殖小區及大戶培植、畜牧養殖科技培訓、標準化生產上實現重大突破,力爭“十一五”期間畜牧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0%以上。
“十一五”期間,建成優質水稻基地10萬畝,優質玉米基地10萬畝,優質烤菸基地10萬畝,優質油菜基地10萬畝,優質辣椒基地15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10萬畝,方竹筍基地5萬畝,建成以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基地10萬畝。
第三節加強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培植和扶持發展龍頭企業、支持農村專業協會和經濟合作組織加快發展,增強帶動能力,發展訂單農業,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組織形式和利益機制,形成“建龍頭、帶基地、聯農民”的發展格局,力爭到2010年以畜產品、綠色蔬菜、山野菜、辣椒、金銀花加工為重點,建成年產值6000萬元以上的國家級龍頭企業2個,年產值3000萬元以上的省級龍頭企業4個,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市級龍頭企業5個,扶持壯大民營企業,建成縣級龍頭企業5個。同時積極培育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民進入市場中的橋樑紐帶作用。
第四節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
圍繞主導產業,強化科技培訓,以科技服務和信息服務為重點,充分用好遠程教育資源,創辦科技服務和示範基地,完善科技信息服務網路,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和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為主的綠色證書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自主創新和增收能力,實施扶貧非農培訓,以“陽光工程”為重點,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服務、管理四位一體新格局,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步伐,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村城鎮化,建立健全農民工動態監督管理體系,切實保護農民工權益,力爭“十一五”期間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轉移新增2萬人以上。
第五節以“四在農家”為載體,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遵循規劃先行、農民自願、政府支持、穩步推進的原則,採取政府加大投入、社會幫扶、民眾自願等方式,加快農村交通、供水、供電、通訊、廣播、電視、消防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深入開展以“五通三改三建”為主要內容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一五”期間,力爭讓80%左右的農戶享受到創建成果,實現鄉鄉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村寨連戶水泥路;實現村村通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初步建立消防設施,推進“三清一綠”工程,農村衛生飲用水普及率達90%以上,安全飲水普及率達60%以上,衛生廁所普及率達40%以上,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5%以上,建沼氣池2萬口以上。加快鎮村文化設施建設,引導農民講文明、樹新風、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農村文明程度。深入開展“五下鄉”活動和文明村寨創建活動,豐富農民民眾文化生活,大力發展高中教育、職業教育以及遠程教育,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解決貧困學生入學難問題,提高農村文化程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完善醫療服務網路,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繼續抓好農民新村建設,大力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
第六節加大新階段扶貧開發力度,加快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步伐
按照“統籌兼顧、整體推進、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原則,進一步加大新階段扶貧開發力度。堅持以貧困鄉鎮、村為重點,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為主要對象,以解決溫飽和抑制返貧為主要目標,繼續採取“集中幫扶”、“定點幫扶”等方式,整村推進,確保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奔小康。對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弱,經過幫扶可以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通過產業扶持增加收入,確保越過溫飽線;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貧困人口,通過實施易地搬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脫貧致富;對鰥寡孤獨、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的特困人口,給予長期社會救助;對初步越過溫飽線的農村低收入人口,重點幫助拓寬增收門路,努力抑制返貧。
第四章 堅持工業強縣戰略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
第一節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建立新型工業基地
以延伸產業鏈條為手段,發展壯大電力、煤炭等新興能源支柱產業。按照“建設重大項目、壯大核心企業、構建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群”的思路,引進大項目、增加大投入,逐漸形成我縣支柱產業集群。力爭“十一五”末,循環經濟、煤炭工業等支柱產業群實現總產值50億元以上,增加值10億元以上。
積極發展水火互濟的能源工業,全力爭取綏陽循環經濟型重化工基地建設項目,“十一五”末,力爭建成30萬噸離子膜燒鹼/年,48萬噸電石/年,100萬噸水泥/年,1萬噸四氟乙烷(HFC—134a)/年,2×20萬KW鹼廠自備電廠。進一步加大能源工業開發,開工建設清溪河電站和芙蓉江流域梯級小水電開發,力爭到“十一五”末,全縣新增發電能力59萬千瓦。
按照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和建設高參數大容量機組的思路,加大與寶光集團、中佳公司煤炭開發企業合作力度,整合礦區煤炭資源,抓好聯營、井壩、聯盟、新建、福來、友誼等重點煤礦技術改造,儘快啟動太白、寬闊、金陽、聯盟等9家新建礦井建設工作,力爭到“十一五”末,實現新增煤炭生產能力200萬噸,整體生產能力達270萬噸以上,年產值達3億元以上。
第二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
按照“以工哺農、以工促農、工農互動”思路,整合全縣辣椒製品生產企業,加大油脂廠、祥興食品公司等重點企業技改扶持力度,不斷壯大辣椒、油菜籽加工、肉製品加工產業。充分利用傳統手工空心銀絲面生產加工的獨特工藝,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力爭到“十一五”末,食品工業實現年銷售收入超過4億元;以加快義庭公司、紅光鍛造廠、北辰公司、海紅公司節能技改為重點,提高冰櫃配件、汽車配件等主要產品生產能力,積極開發高新科技產品,打造一批規模化經營的“綏陽製造”名牌企業。力爭到“十一五”末,實現機械製造業年銷售收入突破3億元;以廣林水泥、興達建材、成功陶瓷公司為龍頭,積極開發新型建材及深加工產品,重點發展高標號水泥、散裝水泥、新型建築陶瓷和中高檔衛生陶瓷,引進開發工業用瓷和工藝瓷,擴大塑鋼生產規模,積極發展頁岩磚、新型煤釺石空心磚生產。力爭到“十一五”末,實現建材業年銷售收入突破2億元。
第三節 加快工業布局調整,最佳化工業發展結構
立足區域優勢和發展潛力,強化產業聚集意識,按照資源共享、龍頭項目帶動、中小企業集群協作的思路,規劃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配套半徑小、規模強大、競爭力強的工業集聚區,逐步形成以機械加工、電子原件、冰櫃配件、輕化工產品等為重點的風華工業園區,以陶瓷工業、建材業為重點的馬槽溝建材工業園區,以包裝業、造紙業、汽車配件加工為主的黃魚橋包裝工業園區,以綏陽循環經濟型重化工基地為主的蒲場沿河循環經濟型重化工工業園區,以油脂廠、仙台酒業、空心面、辣椒製品為主的城郊工業園區。逐步改變我縣工業布局分散、生產要素不合理等突出問題,有效提高全縣工業產業聚集化程度。
第五章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
第一節 加快中心城鎮建設
按照“拓展南部、改造舊城、發展集鎮、建設新村”思路,實施項目帶動,打造精品,繼續強力推進縣城建設,完善城鎮設施,拉大城鎮框架,增強對周邊鄉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向生態良好、經濟繁榮、和諧優美的宜居城鎮邁進。到2010年,縣城區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核心城區力爭達到8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到10萬人左右,力爭撤縣設市(區)。
第二節積極發展衛星集鎮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規模適度”原則,加強鄉鎮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重點發展綜合重工業型、農副產品加工型、商貿型、生態旅遊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通過不斷開發和完善城鎮功能、提高鄉鎮工業集約化水平,促進人口向城鎮轉移,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加快蒲場鎮、風華鎮、旺草鎮、溫泉鎮、梘壩鎮、鄭場鎮等省市級重點小城鎮和重點建制鎮建設,努力壯大規模,提高質量,增強功能,集聚人口。抓好城市管理綜合治理,把城市管理納入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第三節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品位
進一步加快城鎮交通、供水、供電、供氣、信息通訊、園林綠化、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縣城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和縣城飲用水源建設工程,到2010年,全縣日供水總規模達到1.2萬噸,為構建10萬人縣城框架提供充足的城市供水保障。繼續實施縣城亮化、美化、淨化、綠化工程。開通縣城公車,提升縣城形象。全面完成縣城電網改造,推行居民用電一戶一表制。完成鄉鎮集鎮飲水工程。建成縣城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處理場。通過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建設,力爭到“十一五”末全縣城鎮化水平達34%,自來水普及率達100%,縣城區綠化率達35%,污水處理率達7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50%。
第六章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主的服務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第一節精心培育旅遊業,推進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樹立發展“大旅遊”、建立“大產業”和營造“大市場”的觀念,充分發揮旅遊業的先導作用和輻射作用,將旅遊業作為綏陽縣新的經濟成長點和重要支柱產業來加以扶植,有效促進縣域經濟結構的科學合理調整,力爭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
以“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發展為契機,圍繞“洞林山水、詩鄉綏陽”為主題,打好生態旅遊、休閒旅遊和詩鄉文化旅遊三張牌,加快發展旅遊產業。按照“旅遊景區創精品,旅遊環境創優美,旅遊服務創品牌”的思路,以“雙河洞—寬闊水—九道門”旅遊主線開發為重點,加快培育以寬闊水原始森林、龍橋生態風景區、雙門峽自然風景區為代表的生態觀光旅遊;以水晶溫泉、後水湖為代表的休閒度假旅遊;以雙河洞為代表的洞穴科考探險旅遊;以雅泉農莊、匯源農莊為代表的鄉村旅遊;以石房子、博雅苑、詩鄉詩歌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遊;以蒲場、風華、洋川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為代表的農業科普觀光旅遊。努力把旅遊業培育成綏陽後續支柱產業。
將生態旅遊建設與綠色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家園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突出特色、深度開發”的要求,以景區景點生態環境保護和交通基礎設施為重點,加快通往景區公路、景區環線、旅遊觀光道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努力改善旅遊業基礎條件。建設溫泉——雙河洞——寬闊水——茅埡——旺草旅遊環線及旅遊接待服務中心,建設太白——桐梓新站聯接重慶旅遊公路,力爭把太白建設成面向重慶的度假、休閒勝地。加快雙河洞、寬闊水、後水湖、雙門峽、九道門、龍橋、張公祠、臥龍山等一批重點景區景點的路、電、訊、水等配套工程建設,形成與生態旅遊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旅遊基礎設施,完善縣城和景區景點的綜合配套服務功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
加強旅遊市場和旅遊產品開發,根據不同客源和市場特點,結合綏陽特色,有針對性地開展促銷,多渠道搞好推介工作,提高產品知名度。重點以開發辣椒、空心面、天麻、方竹筍、金銀花、山野菜為主的旅遊商品,同時鼓勵發展民間傳統工藝品。發展、壯大旅遊產業,推進旅遊與文化的融合,豐富旅遊內涵,不斷提高綏陽旅遊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以名牌景區、名牌賓館、名牌旅遊行業建設為重點,積極推進“七個一”工程,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力爭“十一五”末,完成雅泉農業科技觀光示範園區建設,建成三A級以上景區3-4個,二星級以上賓館3-5家,年接待旅客達80萬人以上,旅遊綜合收入在2.5億元以上。
第二節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
“十一五”期間,要實現鄉鎮客運車輛升級換代,開通等級村公路客運車輛,解決農民出行難的問題;增開鄰縣客運車,加強毗鄰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開通重慶、浙江、上海長途客車,增加開往廣東的客車班次,加強同重慶經濟圈、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適應消費需求變化,大力發展商貿業,鼓勵大型商業企業到農村開設連鎖店,形成以縣城商場為龍頭,鄉鎮連鎖店為骨幹,村級零售點為基礎的農村消費品經營網路。建設大型的農資專業市場,在發揮供銷社農資供應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培育具有一定實力的民營農資供應企業,建立起完備的農資供應網路。推廣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規模化,發展訂單農業,建立新型的農產品購銷體系。積極發展金融保險業,加快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建立健全信用擔保體系,引導組建租賃公司和創業投資公司。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堅持政府引導、企業資助、社會興辦相結合的原則,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以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為發展方向,運用市場機制積極創辦養老、托幼、健身、醫療、家政、維修、配送、餐飲、物業管理等多種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業。力爭“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年均增長20%以上,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9%以上。
第七章繼續加強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繼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以實施“兩縱三環六聯線”為重點,打通鄰縣鄉鎮與鄉鎮之間斷頭公路為突破口,提高村級公路技術等級為基礎,全面提升公路路面等級,構建公路網路運輸體系。“十一五”期間,加快實施207省道綏陽至溫泉二級公路改建,完成縱線出口通道;繼續實施青槓塘—石浪關、梘壩—寬闊公路建設,構建我縣北部環線大通道;建成鄭場—小關—大路槽—旺草環線公路,構建我縣南部環線大通道;加快雙河洞—寬闊水—茅埡—旺草公路建設,建成我縣“旅遊環線通道”。積極爭取實施桐梓新站—太白聯線公路,增強北部山區與重慶經濟圈的經濟文化交流;建設小關—輔樂—湄潭西河鎮—坪樂鄉、青槓塘—野茶—正安樂儉鄉、土凼—坪樂—正安流渡、風華——黃魚橋——傘水——鄭場、蒲場——聯盟——桐梓關口六條聯線公路。實施高坊子—匯川區團澤鎮公路改造,啟動梘壩—桐梓毛石鄉、高坊子—匯川區板橋鎮、石羊—湄潭西河鎮、太白—桐梓黃連鄉等鄰縣鎮鄉之間公路建設,形成覆蓋全縣、連線鄰縣、布局合理的公路網路。全縣通鎮(鄉)公路實現瀝青(水泥)路,80%的建制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建成13個鎮(鄉)汽車客運站和4個停車場(其中三個旅遊停車場)。完善道路交通標誌標牌和危險路段整治,確保車輛行駛安全。
第二節 加強電力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五”期間,電網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全面完成農村電網和縣城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加強節能管理,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全縣骨幹網路形成環網,電網結構更加合理,實現35KV變電站雙電源支持,電力調度自動化。電網改造率達95%,戶表安裝率達到97%。建成“綏陽——旺草——寬闊——聯盟——梘壩——綏陽35KV環網”。
第三節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綏陽” 建設步伐。加快建設全光傳輸骨幹通信網和數字移動通信網,大力改造有線電視網,積極推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計算機網三網融合,實現網路資源共享,初步建成覆蓋全縣的公共信息傳輸網路。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農業等經濟領域和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社會領域的廣泛套用;積極推進電子商務建設,加快在金融、保險、商貿、物流等領域實現服務電子化;加快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建立較為完備的資料庫體系,為社會公眾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擴大電話交換機容量,改造農村電話交換網,完善農村行動電話網,拓展可視電話、電子信箱業務等多媒體綜合業務,到2010年,全縣電話交換機容量達10萬門,建成移動基站200個,移動通訊覆蓋面達100%。
第八章 深入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
第一節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提高義務教育整體水平,擴大高中教育辦學規模,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步伐。深化教育改革,最佳化資源,調整布局,形成與綏陽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新體系。國小確保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國中純入學率達90%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45%以上。實施二類以上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進一步改善中國小辦學條件,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水平。恢復青溪中學高中部,實現綏陽中學和旺草中學獨立高中建制,整合國防廠礦學校資源,力爭新建國小、國中、高中各一所,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推動以國中為重點的不同階段教育分流,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和非農轉移培訓,積極創造條件建設國家級重點職高,到2010年,基本建立適應市場需要,與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的職業教育體系。積極鼓勵、支持、引導民辦教育,積極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學校建設,支持教育事業發展。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入開展繼續教育,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學歷合格率,合理調配教師學科結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與科技密切結合,鞏固提高教育信息化成果。
第二節加快發展科技事業
以創建國家級科技進步先進縣為載體,加大科學技術推廣和套用力度。圍繞全縣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依託綏陽特色資源和主導產業,集中力量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工程,重點突破共性技術和制約產業升級關鍵技術,促進產業集群和新興支柱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
加強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建農業科技示範園;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立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培育技術服務市場,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生產力促進機構和科技風險投資機構。加快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大力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大力普及科技知識,提高全民科技素質。
第三節 大力實施人才強縣戰略
實施人才強縣戰略,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抓住培養、吸引、使用等關鍵環節,加強黨政人才培訓,突出執政能力建設,提高執政水平;加強技術骨幹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培訓,著力培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和複合技能型人才,著力培養具有較高技術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實施“萬名農民培訓工程”,加強農業專業戶、農業企業主、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技能培訓和專業培訓,培育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需要的農業生產經營人才隊伍。
廣泛吸納各類優秀人才。對符合我縣產業結構和人才結構調整的人才實行開放引進,加快人才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以智力交流為特徵的人才流動機制,暢通人才引進、流動的綠色通道。
第九章 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一節加強環境保護
嚴格執行環保法規,以綜合整治江河流域為重點,實施以總量控制為基礎的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污水處理,強化大氣污染、固體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綜合整治,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加快城鎮垃圾處理場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強沿河城鎮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處置,逐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優先保護縣城飲用水源地水質,禁止一切排污行為和影響水源地活動。狠抓環保監控,實行行業集中建設、能源集中供應、污染集中治理、設施集中管理。制定和完善有利於環保投入的經濟政策,促進環保投入的多元化、社會化,大力套用環保技術、發展環保產業。到2010年縣城大氣和水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質量優於國家Ⅱ類水質標準,空氣品質優於國家二級空氣標準,農村新能源推廣比例達25%,化肥農藥遞減15%以下,畜禽糞便無害化,生物防治技術推廣率達到35%以上。
第二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加強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管護,高質量實施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加大對寬闊水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區保護力度。貫徹省委省政府生態立省的戰略方針,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水利水保與基本農田建設工程、水資源開發工程、農村能源建設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和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到“十一五”末,新增加森林面積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5%以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積極爭取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縣項目建設,為建設生態休閒旅遊觀光縣打下基礎。
第三節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監管,用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最小的環境代價,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減少廢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獲最大經濟產出和最少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以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鼓勵、引導、規範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充分回收利用廢棄物。以節能、節水、節地和節材為重點,降低工業“三廢”排放。推行清潔生產標準和措施,抓好 “三廢”再生利用,促使經濟成長模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第十章 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第一節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
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貫徹落實人口和計畫生育政策,保持人口的低增長水平,“十一五”期間確保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7‰以內,符合政策生育率96.5%以上。堅持“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和計畫生育“一票否決”制度;堅持經濟發展與人口發展綜合決策;實施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以創建國家級優質服務縣為載體,完善縣、鄉、村三級計畫生育技術和流動人口管理網路,努力提升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的管理與服務水平,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高度重視和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和婦幼保健水平。
第二節 高度重視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
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著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認真解決城鄉居民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公共安全等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努力構建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和諧新綏陽。
加強勞動就業、勞務輸出和社會保障工作。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發展勞動力市場,發揮自主擇業、市場調節、政府促進三大作用,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促進城鄉勞動力就業與再就業。“十一五”末,力爭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新增就業2萬人以上。繼續鞏固“兩個確保”,做好“三條保障線”工作,切實加強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救助等保障工作,高度重視社會困難群體和殘疾人工作。到2010年,全縣各項社會保障實現應保盡保。加強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險和合作醫療工作,建立廣泛的農村社會保障網路。高度關注弱勢群體,保障婦女兒童權益。
第三節努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質
加快發展衛生事業。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和能力建設,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突出改善農村醫療衛生基本條件,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執法體系,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實現城鄉居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目標。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和婦幼保健站、衛生監督所房屋和設備改造(配置),提高對重大疾病的醫療救治能力和婦幼保健綜合服務能力;最佳化農村衛生資源配置,全面完成鄉鎮衛生院改造和基本設備配備,改擴建村級衛生室,新建404個村級衛生室,甲級村衛生室達50%以上,解決民眾看病難的問題。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全縣鄉鎮以上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全部達到助理執業醫師以上或相應職稱資格。“十一五”期末,50%以上村級衛生人員取得助理執業醫師資格,村衛生室服務功能覆蓋率達100%;各鄉鎮衛生人員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全面開展醫療救治和防保、監督工作,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四苗”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穩定在93%以上,麻疹發病率控制在5/10萬以下,保持無脊灰狀態,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控制400/10萬以內,食品衛生監督履蓋率達90%以上,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70/10萬以內,出生嬰兒死亡率控制在25/1000以內,人均期望壽命達70歲。
第四節 積極發展文化廣播體育事業
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加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進一步鞏固擴大全國文化先進縣成果,大力發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和村鎮文化。強化文化市場管理,規範娛樂場所、文化音像市場、網咖經營秩序,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加強臥龍寺、石房子、公館橋等文化遺產的保護。進一步完善農村、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繁榮農村民眾文化體育活動。
繼續加強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末,實現有線電視數位化,提高新聞采編、綏陽電視台創辦質量和電視收視率、收視質量。建設“村村通”廣播電視站300座,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
加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完成縣文化館、檔案館、圖書館的改造和擴建,完成15個鄉鎮的鎮鄉文化活動中心及圖書館建設;爭取省文化廳對2個省級文物的立項修建工作;完善207省道村級文化活動室的建設。加強體育公共設施建設,建設兩場(400米運動場、露天看檯燈光球場)、一池(游泳池)一館(體育館),一基地(拳擊訓練基地),爭創全國體育先進縣。
第五節加強公共安全,創建平安綏陽
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公共安全應急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健全安全監管,嚴格安全執法。切實抓好煤礦、化工等高危行業的安全生產和重大事故隱患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強交通、消防、易燃易爆等危險品和食品、藥品、餐飲衛生安全監管,保障人民民眾健康安全。加強計算機網路信息安全管理,創建文明健康的信息和網路環境。加強防洪、防火、人防等設施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建立應急處置機制和應急處理措施預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傷亡和損失。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平安綏陽創建活動,加強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礎設施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全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第十一章 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
第一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改進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方式,真正把政府職能轉移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加強政府的社會和公共服務職能。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組建政務服務中心,促進行政審批制度化、規範化。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度,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創新人才管理、使用和分配機制,增強事業單位活力。
第二節深化財政投融資體制改革
以建設公共財政為方向,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轉變縣鄉財政職能,積極探索農村公共財政職能的實現途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積極穩妥地推進“鄉財縣管鄉用”財政體制改革,健全財政預算績效評價體系。
完善和規範企業投資項目的核准制,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強化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完善投資項目代建制,擴大代建範圍,規範投資招投標行為,逐步實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和重大投資項目竣工後評價制度,健全投資決策責任制。加強對社會投資活動的巨觀調控,合理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投資效益。
大力培育和健全資本市場,進一步做大做強商業銀行,發展壯大農村合作銀行,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規模。
第三節深化農村體制改革
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經營權,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深化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逐步建立城鄉統籌、標準不一的養老、醫療、救濟等社會保障制度,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確保農民的基本權益。認真兌現各項支農惠農政策。
第四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開放型經濟
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導、中介服務的招商思路,進一步明確責任,強化措施,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繼續實施“全民招商”,大力推動招商引資工作。通過外部資本的進入促進全縣的經濟快速增長、企業與產業結構升級。“十一五”末,力爭招商引資6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以上。
強化政府推動。加強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嚴格獎懲。大力營造良好的招商氛圍,整治投資軟環境,加強“誠信綏陽”建設,強力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切實加強行政執法部門的監管,堅持標本兼治,用制度規範行政行為;進一步健全機關效能制度、公開評議執法部門制度、行風評議制度,嚴格執行損害投資環境責任追究制度。
突出企業主導。充分發揮企業的招商主體作用,通過支持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和升級改造,延伸產業鏈,增強企業產品和項目的成長性和效益性,提高吸引外來投資的能力,把重點骨幹企業和民營企業推向招商的主戰場,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注重方式創新。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變化,主動開展定向招商和專門招商,積極採取駐點招商、以商招商、以友招商、網上招商、節會招商,不斷探索、創新招商方式,適應新形勢下招商引資工作的需要。
明確招商重點。突出工業性招商項目,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旅遊業項目。注重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性和項目的科技含量。切實抓好大項目,爭取引進一批牽動性強,科技含量高,產業集聚性強,項目社會效益好的大項目,推動我縣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切實提高全縣經濟的外向性水平。
第十二章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創建“平安綏陽”和建設“詩鄉文化”為核心,以提高全縣人民理想信念、道德修養、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身心健康為目標,穩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建立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立足人的全面發展,建設文明城市,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滿足人民民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改革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深入地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教育,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創建“平安綏陽” 為載體,深入開展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等創建活動,力爭在“十一五”末,60%的社區建成市級以上示範社區和文明社區;以開展“四在農家”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文明村寨創建活動,“四在農家”覆蓋面達80%的農戶。推動社會風氣、公共秩序、生活環境和社會服務的全面改善。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加強軍政軍民團結。堅持黨管武裝原則,大力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不斷繁榮社會文化事業,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保障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抓好“詩鄉文化”建設,豐富城市文化內涵,進一步提高“詩鄉綏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逐步建立健全社會福利事業。建立兒童福利院,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站,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成救災物質儲備倉庫,搭建社區服務平台,進一步強化社區功能;建成殯葬一體化工程,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大力發展為老年人服務的醫療衛生、教育、休閒娛樂等服務業。發展殘疾人事業,改善殘疾人康復、就業和社會保障狀況。
第二節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推進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民眾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全面實施“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識,大力推進依法治縣,建立民主公正的法治環境,提高依法治縣水平。努力營造健康有序的法治環境,切實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保駕護航。全面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堅持依法行政,規範行政行為特別是行政執法活動,提高依法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整體效能。加強執法司法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執法司法水平。高度重視和加強人民民眾來信來訪和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積極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維護人民民眾的合法權益。
第十三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第一節建立健全規劃管理體制
編制各級各類規劃,完善規劃體系。科學編制縣級專項規劃和行業規劃,保證總體規劃具體實施。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通過編制重點專項規劃來予以充實加強;對特定產業或行業的發展,通過編制行業規劃來規範實施;對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通過編制重點項目規劃來確保完成。抓好縣級規劃與市級規劃的銜接,重點規劃和專項規劃要與總體規劃銜接,專項規劃之間也要相互銜接,確保各級、各類規劃相互協調,形成規劃實施的合力。認真編制和實施年度計畫,落實好總體規劃期分階段的目標和任務。
建立規劃頒布和實施定期公告制度。規劃經縣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准後,要廣泛宣傳,讓全縣人民民眾和各行各業了解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和意圖,要定期向社會公告規劃實施進度情況,廣泛聽取民眾意見,接受社會監督,保證規劃的全面完成。
建立規劃調整機制和中期評估制度。規劃實施中,由於不可預見因素,使規劃執行嚴重偏離目標時,由縣發展和改革局提出調整方案,報經批准後予以調整和實施。在規劃執行3年左右時間後,由縣發展和改革局組織有關專家及部門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對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措施,經縣政府同意後報請縣人大常委會審議。
第二節明確政府職責,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落實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行政管理決策機制,發揮好規劃的調控作用,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組織好規劃的實施。改進政府調控經濟的方式,綜合運用計畫、財政等經濟手段,重視發揮信貸、投資、價格等經濟槓桿的作用,注意協調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困難和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作用,用規劃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依法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公平競爭,營造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圍繞重大項目的實施,重點搞好協調服務,減少辦事程式,提高辦事效率,確保規劃發展目標的實施。
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監測、預測和預警。規劃實施期間,政府職能部門要對全縣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對重大項目的實施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採取相應對策措施,確保經濟健康運行。
第三節組織實施重大項目,建立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繼續爭取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加強巨觀經濟政策研究,緊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加大重大項目的申報和爭取力度,爭取國家對我縣資金投入和項目建設的更多支持,力爭建成和開工建設一批重大項目,促進投資規模擴大,拉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做深做實項目前期工作。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以基礎設施建設、優勢產業培育等方面為重點,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項目庫,重點儲備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促進作用的項目,並根據發展形勢滾動修訂完善,爭取一批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項目、好項目擠進省級市級規劃盤子。
加強重大項目的實施和監管工作。對規劃所列重大項目,特別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交通、能源、供水等重大基礎設施,科技教育、衛生、民眾生產生活環境等公益性項目,政府積極創造條件重點實施。要通過積極爭取國家投入、政府統籌安排建設資金、招商引資等方式,保證重大項目資金的投入。加強項目實施管理,政府投資項目嚴格按《招投標法》組織招投標;對項目施工進度、工程質量、資金使用情況、項目的驗收等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管理,保證重大項目實施建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