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該中心於2001年由國家科技部批准組建,是專門從事農業及農村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開發的國家級科研機構,該
中心突出技術創新、注重系統集成、強調成果轉化,組建了一支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勇於拼搏的高素質科技隊伍。目前,在崗技術研發人員160多人,平均年齡僅31.5歲,其中20%人員具有博士學位,60%人員具有碩士學位;中心科技人員40%為IT及相關專業,30%為農業相關專業,30%具有IT和農業複合型知識結構。
目標任務:
針對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基礎性、關鍵性和共性技術問題,進行農業信息技術系統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開發,不斷推出具有市場前景的農業信息技術系列新產品;接受國家、部門、企業、科研院所委託的農業信息技術研究、設計、開發和試驗任務,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培訓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成為我國農業信息化方面開放的技術支撐平台;
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優勢,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進行國外農業信息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成為部門、單位吸收國外先進農業信息工程技術的依託;
建立面向省、市、縣、鄉、村、戶和企業、專業生產組織等不同對象的農業信息化示範樣板,展示信息技術在改造傳統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成為信息技術在農業及農村社會經濟領域套用的孵化器,促進農村信息服務產業的發展。
機構設定
中心領導層:理事會、中心主任、工程技術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
中心業務層:軟體工程部、網路工程部、智慧型系統部、虛擬技術部、3S技術部、精準農業部、環境控制部、快速檢測中心、信息標準部、數據資源部、遠程教育部、成果轉化部和小湯山基地。
中心管理層:行政辦公室、科研管理部、國際合作部和計畫財務部
依託機構:北京農業信息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北京數字農業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農業信息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863計畫北京智慧型化農業信息技術研發中心。
組織管理: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採取了"一所兩制"的組建及管理體制,國家事業編制的"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要負責中心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企業編制的"北京派得偉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主要負責中心的產業化開發工作。
中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全員聘任制和目標責任制,採取"開放、協作、流動、競爭"的運行機制,按需設崗、按崗付酬,雙向選擇、競爭上崗,加強動態管理。
設施條件:
中心在國家和北京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研發中心、一個產業基地"的戰略格局,研發中心實驗室面積5000平方米,產業開發基地面積2500畝,具備完善的寬頻(100兆)網路條件,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值達7000多萬元,形成了較強的科技創新和產業開發能力。
人才隊伍:以學科建設為主線,依據每個學科在中心的地位作用及未來發展趨勢,按照"學科帶頭人(首席專家)+學科骨幹+科研助手"的配置模式,採取直接引進、委託培養、社會招聘、接受畢業生等多種方式,建設了一支精幹高效、求實創新、開拓進取、愛崗敬業的人才隊伍。學科帶頭人要求必須具備博士學位、高級職稱和一定的國外背景,在國內本領域具備一流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中心先後從國內外引進高級人才12人。
技術創新:自中心成立以來,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畫、國家97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國家星火計畫、國家農業成果轉化基金、國家重大產業化專項、農業部948項目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項目課題80餘項,取得了從軟體到硬體、從單機版到網路版的系列重要成果。先後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出版專業學術著作5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國家專利12項、軟體著作權登記100多個,積累農業領域各類科學數據3000多萬個,40000兆的遙感高光譜數據。
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台(PAID):
基於農業專家系統平台、框架、套用系統的三層體系結構和農業專家系統軟構件、功能構件和集成構件的規範和接口標準,開發了具有統一軟匯流排結構、各功能構件可方便集成和互操作調用的開放式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台(PAID4.0),該平台支持數據的批量處理和分散式計算、協同作業和遠程多用戶、多目標任務的並行處理,可對特定農業領域問題進行定性推理和定量決策,實現了智慧型化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套用的重大突破。
農業高光譜遙感技術研究: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基於航空和衛星平台的作物葉片及冠層的水分狀況無損測試和遙感監測模型系統,基於糖氮代謝高光譜遙感模型的施肥決策支持系統,多種作物生化組分參數、作物病害及穀物品質的農學與遙感連結模型。
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平台(AGIS):
系統採用模組化的設計方法,將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專家決策系統(ES)進行集成,實現了數據動態更新和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智慧型決策。
小城鎮信息化建設基礎網路平台:遵循W3CXML數據交換標準,建立了公共信息資源庫框架結構和跨行業的數據資源交換系統,實現了多源異構數據的融合與共享;提出了以寬頻IP技術為核心,實現電信網、有線電視網與計算機網“三網合一”的小城鎮信息化網路基礎平台解決方案;基於OGC和J2EE規範,利用分散式計算技術和WEBSERVICE技術,MIS與GIS融合技術,建立了小城鎮信息集成基礎平台;開發了包括社區物業管理、基礎信息管理、網上教育、網路服務、安全防衛、物流配送等一批小城鎮信息化套用系統,並在全國進行了套用示範。
攜帶型數位化農業信息系統:基於HPC/PDA研究開發出攜帶型數位化農業信息技術產品"農務通"、"農業掌中寶"。該產品設計理念新穎,是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知識進行高度集成的實用低端產品,屬國內首創,具有低價格、攜帶方便、操作簡單和適應于田間地頭現場診斷使用的特點,具有農業生產決策,農情信息查詢,病害診斷,飼料配方等功能。
溫室智慧型控制系統:
將工業可控技術引入農業,可自動監測溫室內空氣溫濕度,土壤和葉面溫度、含水量,光照強度,CO2濃度並統計分析,通過專家系統和計算機網路,可實現對溫室灌溉、施肥、農藥噴施、通風換氣等過程的智慧型決策和遠程分散式調控,使傳統農業生產提升為工廠化工業可控生產。
節水灌溉信息採集與控制系統:系統可進行節水灌溉信息的採集與傳輸,控制灌溉設備,提高設備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減少管理人員工作強度,進行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灌溉管理水平,實現節水、節能、省工的目標。可用於綠地精確灌溉、高速公路隔離帶無人灌溉、溫室節水灌溉、土壤墒情監測等。
精準農業技術研究:在國內率先建立了2500畝的國家精準農業研究試驗基地,開創性地進行了作物高光譜營養診斷和養分及水分填圖技術的研究;研製出精準農業地理信息管理、聯合收割機產量數據處理、變數施肥處方圖生成、農田信息採集等系列軟體,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在國內首次通過聯合收割機獲得了大面積小麥、玉米、大豆產量分布圖;自主研發的GPS施肥機、農藥噴灑機可實現動態變數投入,獲得了國家專利。
中國農村遠程教育與信息服務工程:以衛星網路為主幹傳輸網,以電信、有線電視、計算機等地面網路為延伸網,建立以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控平台、連線全國各個省市套用運行平台的分散式中國農村遠程教育與信息服務體系。研究開發農村科技、技能培訓、醫療衛生等方面的信息資源和教育課件,以現場直播或多媒體課件輪播的形式,使大量的農村科技知識傳送到分布在各省市的遠程接收點,直接傳遞到基層農民手中,從而實現農村遠程教育和信息服務,各地農民既可以得到當地的資源信息服務,也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由其它中心提供的全部信息資源,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為解決我國農村信息化最後“一公里”問題提供了全新的途徑。
現代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將計算機網、電話網、無線通訊網和電視網進行系統集成,建立了包括中國三農網、農業遠程呼叫中心和農業無線傳輸網組成的現代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是我國目前信息化水平下服務農村農民、解決農村"最後一公里"的解決方案。
世界信息峰會大獎: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市農委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代表我國申報的“中國863電腦農業”,於2003年12月9-12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的聯合國世界信息峰會(World Summit on Information Society,WSIS)上,獲得世界信息峰會大獎(World Summit Award,WSA)。亞美尼亞總統科恰良和WSA獎勵委員會主席Bruck博士為中心主任趙春江博士頒發證書。聯合國網站中國廣播頻道(www.un.org/Chinese/Radio)、中央電視台11日新聞聯播以及《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經濟日報》等各大新聞媒體也對此次獲大獎的情況進行了報導。2003年12月18日,香港舉行中國獲獎項目的新聞發布會,香港特首董建華出席會議並講話,熱烈祝賀我中心獲得這一殊榮。
成果轉化:
在華北、東北、西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七大區域建立了20多個試驗示範基地,通過開展靈活多樣的技術培訓,舉辦推廣套用現場會、新聞成果發布會等多種形式,使中心的科技成果在全國近30個省市得到推廣套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吳雄寺信息化示範村:中心在順義區吳雄寺村建立了農村信息化示範村,以示範樣板、典型帶動,促進北京市的農村信息化建設。吳雄寺村依託中國三農網和"三網合一"的信息服務平台,通過各種信息終端產品,擴展信息渠道。通過在吳雄寺村建立的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增加了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農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上網獲取生產信息、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素質,提高了抗禦市場的能力。
合作交流:
充分發揮中心人才、技術、信息、地域等方面的優勢,先後與國內主要相關科研院所、部分企業和生產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與美國、日本、歐盟和東協等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相關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關係;與優勢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10個區域性的農業信息技術研究聯合實驗室。中心每年舉辦2-3次國內學術交流會議,1-2次國際會議,國內外雙向交流50多人次。每年設立開放課題經費50萬元左右,接受客座研究人員10-15人。接受企業和有關單位委託的研發項目占中心全部項目的1/3以上。
人才培養:中心目前有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8人,每年可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單獨或聯合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15-20人。中心已建成由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每年招收3-5名博士後進站工作。
領導關懷:中心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計委、農業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科委、市農委、市計委、市基金委和市財政局領導的關心支持。
地址:北京2449信箱26分箱
信箱:[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nercita.org.cn
電話:88436740/51503423 傳真:88436741
負責人:趙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