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決每西,則河尾每北,河流既益西決,固已北抵境上。若復不止,則南岸遂屬遼界,彼必為橋樑,守以州郡;如慶曆中因取河南熟戶之地,遂築軍以窺河外,已然之效如此。蓋自河而南,地勢平衍,直抵京師,長慮卻顧,可為寒心。又朝廷捐東南之利,半以宿河北重兵,備預之意深矣。使敵能至河南,則邈不相及。今欲便於治河而緩於設險,非計也。
朝廷久議回河,獨憚勞費,不顧大患。蓋自小吳未決以前,河入海之地雖屢變移,而盡在中國;故京師恃以北限強敵,景德澶淵之事可驗也。
河決每西,則河尾每北,河流既益西決,固已北抵境上。若復不止,則南岸遂屬遼界,彼必為橋樑,守以州郡;如慶曆中因取河南熟戶之地,遂築軍以窺河外,已然之效如此。蓋自河而南,地勢平衍,直抵京師,長慮卻顧,可為寒心。又朝廷捐東南之利,半以宿河北重兵,備預之意深矣。使敵能至河南,則邈不相及。今欲便於治河而緩於設險,非計也。
作者 蘇轍 論修河之事。
簡介回河之爭,是北宋神宗、哲宗兩朝對疏導黃河“東流”抑止“北流”引發的爭議。因統治者強行引導黃河回到故道,故稱為“回河”。
回河之爭的內容 回河之爭的實質 回河失敗的原因張議潮(799一872年),字號不詳,沙州敦煌(今甘肅敦煌)人。唐朝民族英雄,工部尚書張謙逸之子。 世為沙州豪右,出生州將。少有大志,論兵講劍,蘊習武經...
人物生平 起義背景 起義經過 起義成果 張氏後裔再論不宜回河是蘇轍的作品,出自《宋史·河渠志》。
簡介 參考反對堵口回河疏選自《宋史·河渠志》,題目為編者所加。作者是宋代著名詩人歐陽修(1007-1072),
簡介 注 參考河西回鶻,公元840年,曾左右中亞和東亞形勢近百年的回鶻汗國(744—840),在內亂迭起、天災頻仍的情況下,又遭黠戛斯的突襲而潰散,其部族分三支西遷。
簡介 興起 官制與風俗習慣 帝王世系 與中原王朝的關係1862年,由於對清廷不滿,漢回之間的民族衝突,加上官府的腐敗和欺壓,在陝西的回民趁太平天國和捻軍在陝西的影響發動起義,意圖在陝甘建立西北民族自治。隨著...
過程 史實簡述 正史中關於宗教和民族矛盾的描述 負面評價 黃河上游區域人口銳減回鶻即回紇,由回紇改名而來。 回鶻(拼音:huí hú;維吾爾文:Uighur/Uigur)又作回紇,是中國的少數民族部落,維吾爾族的祖先。主要分布於新...
回鶻歷史 經濟文化 歷史 分布遷徙 社會形態蘇軾的一篇上櫝古文.講述河道瘀滯,務必修復的事實.選自《東坡七集》第十冊。作者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
一、論修河事 注 二 ◎翰苑進札狀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