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讀音
Si Bu Shumu Fenlei Tixi
四部書目分類體系
Bibliograph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詳細介紹
西晉初,秘書監荀勖與中書令張華整理典籍,編成《中經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創立四部書目分類體系。甲部記六藝及國小,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有史記、皇覽簿、雜事,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冢書。荀勖所創四部法適應了《七 略》後三百年間的學術變遷、各類圖書數量的增減和圖書庋藏的方便。東晉李充《晉元帝四部書目》依荀勖的四部書目分類體系,並改史書為乙部,諸子為丙部,從而正式確立了四部排列順序。此後各代宮廷藏書目錄均以此類分圖書,被史學家稱為“秘閣之永制”。至唐初貞觀年間,魏徵等編撰《隋書·經籍志》,始將甲、乙、丙、丁四部名稱換成經、史、子、集。《隋書·經籍志》吸收王儉、阮孝緒七分法的優點,使四部分類法成為更為完善、更加切合實際的書目分類體系。唐代以後,各家目錄對四部分類體系略作增益調整,大體趨向更為細密合理。清代乾隆年間紀昀等所撰《四庫全書總目》的書目分類體系,是四部書目分類體系的總結。紀昀等分析了歷代書目分類體系的特點和流變,擇善而從。《四庫全書總目》將1萬餘部17萬餘捲圖書分為 4部44類(見《四庫全書總目》)。
作用價值
四部書目分類體系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封建社會書目分類的主要方法。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文化的發展,圖書類型和數量的變化,四部書目分類體系已不再適應於類分現代圖書的需要,鴉片戰爭以後逐步被新的書目分類體系所取代。但它對今天人們整理和利用中國古籍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