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房鄉

四房鄉

房鄉位於甘肅會寧中北部,東與大溝鄉接壤,西與甘溝驛、河畔兩鄉毗鄰,北靠草灘鄉,南接韓家集鄉,南北長21 公里,東西長18.5公里,總面積約38.82萬畝,耕地面積8.77萬畝,鄉政府駐南張家,距縣城54公里。轄10個行政村63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99萬人。

基本信息


自然地理

屬於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地形,境內山樑縱橫,七梁八坡,山大溝深,小溝小岔密布,山脈多南北走向。海拔1600~1800米,氣候乾燥,年平均氣溫6.2℃,年無霜期121~173天。地下水資源缺乏,年降水量340毫米左右,年蒸發量1730毫米。全鄉耕地面積為8.77萬畝,其中機修梯田面積達2.65萬畝。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蕎麥莜麥糜子穀子豌豆扁豆等。部分糧食作物已轉化為經濟作物,土特產有胡麻油洋芋杏仁杏皮籽瓜良谷

經濟發展

該鄉按照“調結構、改生態、鋪地膜、修梯田、打水窖、抓養殖、促產業、輸勞務”的扶貧開發路子,在農村經濟建
(圖)四房鄉四房鄉
設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共修建梯田2.65萬畝,溝壩地2萬畝;退耕還林2.2萬畝,荒山造林1.6萬畝;實施“121”工程和人飲解困工程2100多戶,集雨節流場3100多處,集雨節灌水窖5300多 眼,普通水窖8575眼,戶均3.4眼,基本解決了全鄉民眾的人畜飲水困難;加強勞務輸出工作,每年輸轉達4000人次以上;完成了“河蒿”公路河三段工程建設項目,打通了三房吳通往河畔的交通要道,形成了以國道“309”線為主,縣鄉“三袁”路和“河三”路為輔,通村通社公路輻射各村的公路網路;農電建設實施了7個村16個社共17公里高壓和36公里低壓的通電建設和農網改造建設,解決了340戶2700多人的用電困難,並開通了光纜電話,建成四方移動和聯通基站各一處,構建了四房四通八達的信息化通訊網路
通過抓項目、調結構、促發展,全鄉工作邁上新台階、發展進入新階段,基本實現了“四通四化、三帶三改、兩抓兩放、一調一高”的目標。即:“四通”:就是全鄉實現了社社通電、社社通電話(行動電話)、社社通廣播電視、社社通公路。“四化”就是全鄉初步實現了生態化、梯田化、集雨節灌化和農業產業化。“三帶”:一是林帶,以沿串子梁為核心,輻射7村32社,面積達5.3萬畝;二是草帶,全鄉共種植2.7萬畝相對連片的紫花苜蓿草帶;三是養殖帶,在大方、三房等六個村形成了小尾寒羊養殖帶。“三改”:一是農網改造,實現了社社通電;二是中國小危房改造,實現了校校脫危;三是村址改造,實現了村村有址。“兩抓”:一是抓黨的建設,主要是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樹立黨員幹部的宗旨意識,認真落實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二是抓小康建設,以“聯村聯戶”為載體,有重點地實施“雙培雙帶”小康建設工程。“兩放”:一是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全鄉近幾年發展非公有制經濟66戶,從業人員達800多人;二是放膽整頓機關作風,大力抓了幹部職工的工作作風,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一調”指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全鄉農業向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社會化生產、科技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方向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一高”指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660元提高到現在的1170元,年增100元左右。

社會發展

全鄉有獨立國中2所,六年制國小13所,三年制村級教學點5個,在校學生達5750人,中國小教師20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在校學生鞏固率為100%。共有鄉衛生院1所,能開展常規的各種病理病情檢查;建有村保健站13所,個體診所 25個,全鄉6周歲以下的兒童都建立了計畫免疫卡。現有鄉文化站1個,廣播站1個,電影隊1個,電視地面衛星接受站1個。

名勝古蹟

南坡川村(現屬大房村)紅嘴山,自1964年春開始,省勞動模範郭富山,歷經二十三個春秋,反覆實踐,不斷摸索,

(圖)四房鄉四房鄉

創造出抗旱換土水平梯田整修植樹技術,以驚人的毅力移動土方42000多立方米,磨禿鐵楸和橛頭17把,修整成753塊高標準梯田,造林125畝,栽種果、梨、桃、杏等經濟樹種和椿松柏生態樹種共3.84多萬株,使過去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樹成蔭,梨果飄香的風景之地,郭富山被譽為”紅嘴山上新愚公”,紅嘴山被列為會寧新八景之一。中央、省、市(地)領導多次前去參觀,1986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入大型彩色記錄片《今日長征路》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