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頂茶簡介
【中文名稱】:蒙頂茶
【產地】 :四川蒙山
【類別】:綠茶
【生長環境】
蒙山五頂,中頂上清峰最高。吳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樹。這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罩覆,久凝不散”,久飲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壽,故有“仙茶”之譽。
蒙頂茶製成及特點
【採制】
古時採制蒙頂茶極為隆重而神秘。每逢春至茶芽萌發,地方官即選擇吉日,一般在“火前”,即清明節之前,焚香淋浴,穿起朝服,鳴鑼擊鼓,燃放鞭炮,率領僚屬並全縣寺院和尚,朝拜“仙茶”。禮拜後,“官親督而摘之”。貢茶采摘由於只限於七株,數量甚微,最初采六百葉,後為三百葉、三百五十葉,最後以農曆一年三百六十日定數,每年采三百六十葉,由寺僧中精製茶者炒制。炒茶時寺僧圍繞誦經,製成後貯入兩銀瓶內,再盛以木箱,用黃縑丹印封之。臨發啟運時,地方官又得卜擇吉日,朝服叩闕。所經過的州縣都要謹慎護送,至京城供皇帝祭祀之用,此謂“正貢”茶。在正貢茶之後採制的,是供宮廷成員飲用的,製法亦精,有雷鳴、霧鍾、雀舌、白毫、鳥嘴等品目。
如今,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有傳統名茶,也有新創製的,其中品質最佳的有“蒙頂甘露”、“蒙頂黃芽”等。今日這些“凡茶”,其實早已勝過昔日的“正貢”仙茶了。
蒙頂甘露採摘細嫩,每年春分時節,當茶園中有5%左右的茶芽萌發明,就開園採摘,標準為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
【加工工藝】
加工工藝分為高溫殺青、三炒三揉、解塊整形、精細烘焙等。
【品質特點】
蒙頂甘露品質特徵為:外形緊卷多毫,嫩綠色潤;內質香氣馥郁,芬芳鮮嫩;湯色碧清微黃,清澈明亮,滋味鮮爽,濃郁回甜,葉底嫩芽秀麗、勻整。
蒙頂茶傳說
【相關傳說】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蒙頂茶自唐朝起就被列為“貢茶”,品質優異,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來歷的人卻並不多。相傳,很古的時候,青衣江有條仙魚,經過千年修煉,成了一個美麗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幾顆茶籽,這裡正巧碰見一個採花的青年,名叫吳理真,兩人一見鍾情。魚仙掏出茶籽,贈送給吳理真,訂了終身,相約在來年茶籽發芽時,魚仙就前來和理真成親。魚仙走後,吳理真就將茶籽種在蒙山頂上。第二年春天,茶籽發芽了,魚仙出現了,兩人成親之後,相親相愛,共同勞作,培育茶苗。魚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紗拋向空中,頓時白霧瀰漫,籠罩了蒙山頂,滋潤著茶苗, 茶樹越長越旺。魚仙生下一兒一女,每年採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滿。但好景不長,魚仙偷離水晶宮,私與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發現了。河神下令魚仙立即回宮。天命難違,無奈何,魚仙只得忍痛離去。臨走前,囑咐兒女要幫父親培植好滿山茶樹,並把那塊能變雲化霧的白紗留下,讓它永遠籠罩蒙山,滋潤茶樹。吳理真一生種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魚仙,最終投入古井而逝。後來有個皇帝,因吳理真種茶有功,追封他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蒙頂茶因此世代相傳,朝朝進貢。貢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專人去揚子江取水,取水人要淨身焚香,午夜駕小船至江心,用錫壺沉入江底,灌滿江水,快馬送到京城,煮沸沖沏那珍貴的蒙頂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後與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蜀茶的珍品出自蒙山,故有“蒙山味獨珍”之謂。白居易愛蜀茶,最愛的亦是蒙山茶:“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琴與茶是白居易晚年“窮通行止長相伴”的心愛之物。彈琴他最愛聽《淥水》一曲,飲茶則把蒙山茶當作老朋友般喜愛。孟郊乞討的“蒙茗玉花”,也就是蒙山茶。宋文彥博在《贊蒙頂茶》中說:“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譽蒙頂茶如雲之脂膏,賽過醍醐。宋吳中復《謝人惠茶詩》有“吾聞蒙山之嶺多秀山,惡草不生生淑茗”之句。李肇在《唐國史補》卷下說:“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
蒙頂茶詩詞
【相關詩詞】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明代陳絳《辨物小志》
以擅長墨竹名世的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在四川邛州任上時,得友人寄奉蒙頂新茶。畫家以千里之外的無錫惠山泉水烹飲,他“一啜咽雲津”,頓覺身心清爽,“羽翼要騰身”了,欣喜之餘作《謝人寄蒙頂茶》,詩云:
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
靈根托高頂,勝地發先春。
幾樹驚初暖,群籃競摘新。
蒼條尋暗粒,紫萼落輕鱗。
的礫香瓊碎,蓬鬆綠躉均。
漫烘防熾炭,重碾敵輕塵。
惠錫泉來蜀,乾崤盞自秦。
十分調雪粉,一啜咽雲津。
沃睡迷無鬼,清吟健有神。
冰霜凝入骨,羽翼要騰身。
落人真賢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澀,莫厭寄來頻。
“蜀土茶稱聖。”古代巴蜀,是我國早期茶事孕育地之一。四川的茶葉生產,其源可追溯到巴蜀建國的初期,即戰國時期。四川產名茶,不但起源早,而且種類多,聲譽高。歷史上多稱蜀茶為“上品”、“極品”、“仙品”等。直到初唐,“貢茶亦以蜀為重”(《歲時廣記》)。歷代詩人文士都爭相稱頌蜀茶,白居易有詩云:
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
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詩人在春深酒渴時,適逢新蜀茶寄到,即呼童汲來渭水烹煎,其欣喜之狀,躍然紙上。
“郊寒島瘦”的苦吟派詩人孟郊,獨嗜蜀茶,當他身邊“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時,急如星火地向在朝廷當官的朋友呈詩“乞茶”:“錦水有鮮色,蜀山饒芳叢”,“幸為乞寄來,救此病劣躬”。
蜀茶的珍品出自蒙山,故有“蒙山味獨珍”之謂。白居易愛蜀茶,最愛的亦是蒙山茶:“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琴與茶是白居易晚年“窮通行止長相伴”的心愛之物。彈琴他最愛聽《淥水》一曲,飲茶則把蒙山茶當作老朋友般喜愛。
琴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相與還。
孟郊乞討的“蒙茗玉花”,也就是蒙山茶。宋文彥博在《贊蒙頂茶》中說:“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譽蒙頂茶如雲之脂膏,賽過醍醐。宋吳中復《謝人惠茶詩》有“吾聞蒙山之嶺多秀山,惡草不生生淑茗”之句。李肇在《唐國史補》卷下說:“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
可是,陸羽在《茶經》中未列蒙山茶。詩人黎陽王對陸羽未能品嘗到這絕品茶,感到十分惋惜,吟有《蒙山白雲岩茶》云: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蒙頂山茶史】
秦滅蜀之前,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樹,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還處於原始、簡單農耕生活狀態,生產落後,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和馴養家禽、家畜,對自然界的野生動、植物有相當高的依存度。因此對茶葉的利用,時間上可能已經超過3000年,利用方式上應該比較原始。最早食用鮮葉,之後是摘下葉片曬乾收藏、烹煮羹飲。
在秦滅蜀之前,茶葉的利用也僅限於巴蜀地區。儘管不能證明茶樹的種植始於何時,但是,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到目前為止,能夠證明的最早開始人工茶樹種植的地方是四川雅州的蒙頂山。
早在西漢時期,相傳當地人吳理真在蒙山上種植茶樹。吳理真是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0年)人,由於在蒙山種植茶樹,帶動了當地茶葉生產的發展,據說至今蒙山頂上留下的七株茶樹是當年吳理真所種。到了宋代,茶葉成為與鹽、鐵一樣重要的生活物質和軍需物質,對宋代中央財政起到了重要作用。據宋代《金石苑》記載:“甘露祖師由西漢出現,吳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嶺表來,住蒙山植茶七株,以濟饑渴。元代京師旱,敕漲秦二相,詔求雨濟時,師入定救旱,少頃,沛澤大通。”
《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出於此。”蒙頂種植茶樹早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縣人吳理真親手將七株“靈茗之種,植於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這是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享有“仙茶”之譽的蒙頂茶,以它獨特的品質,精湛的制藝,娟秀的外形,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雲南記》說:“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聯延數十里,在縣西南。古詩云:“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現在,吳理真種茶遺址——皇茶園、汲水澆茶的古蒙泉、結廬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採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著眾多旅遊者前往參觀,駐足憑弔。 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茶,隨著南北絲綢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於蒙,蒙頂又美之”。蒙頂茶之所以為世獨珍,不僅因為它具有優良的品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制藝特別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陽氣,其茶芳香,為天下稱道。”遠在東漢,已有“雷鳴茶”、“吉祥蕊”、“聖揚花”等茶問世。“蒙頂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冪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天寶元年(742年)入貢皇室,從此名播神州。當時進貢長安的散茶類有雷鳴、霧鍾、雀舌、鳥嘴、白毫等,緊壓茶類有龍團、鳳餅。憲宗時,蒙頂茶已成為進貢最多的一種,《元和郡縣誌》載:“蒙山在縣西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蒙頂茶因入貢京華而譽滿天下後,達官貴人不惜重金爭相購買,身價百倍,昂貴異常。“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當時名山農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後之人競栽茶,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謂盛況空前。唐代,中日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日本從公元630-894年間,派出大批遣唐使來中國學習政治、經濟、語言文字、佛教文化、生產技術、建築藝術等,前後共13次,每次多達數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僧以及隨員。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留學僧慈覺大師圓仁學習期滿,從長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饋贈的禮物中,即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此時,蒙頂茶不僅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而且已作為國家級禮茶,飄洋過海傳到國外。
如果說唐代開創了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那么,宋代則是蒙頂茶和名山邊茶發展的極盛時期。蒙頂茶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藝進一步完善,創製出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貢品。那時,四川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一,名山茶葉產量又居四川之首。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葉產量常在一百萬公斤左右。 名山茶葉成為西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所特別喜愛、適合他們飲用的“邊茶”,特詔“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並“立為永法”。名山茶葉成為歷代王朝與藏族、回鶻等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商品,成為漢族人民同藏族、回鶻等族人民增強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蒙頂茶自唐以來,一千多年中歲歲進貢,年年送京,直至民國除舊革新。解放後,蒙頂名茶得到應有的恢復和發展,蒙山茶場運用現代制茶技藝,按照古傳貢茶的特點,恢復石花、黃芽、甘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生產。上世紀80年代,又創製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頂名茶多次被評為 國家、省優、部優產品,前3種名茶已作為國家級禮茶。近10年來,蒙頂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產量增長,質量提高,不僅為國內人民所喜愛,而且躋身於國際市場,深受美國、日本、泰國、瑞士、斯里蘭卡等國人民青睞。香港《文匯報》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為題,報導蒙頂茶“不愧為實至名歸之茶中極品”。
茶中故舊“蒙頂茶”
蒙頂茶,產於地橫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兩句飄揚蒙頂茶的詩句,寓意頗深,傳說揚子江心水,味甘鮮美,用這種水泡蒙山中頂的仙茶,是人間最美的佳飲,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蒙頂茶”愛慕之至,贊語不絕。
茶聖陸羽在評價名茶時曾說:“蒙頂第一,顧諸第二”(顧諸茶產於浙江長興,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稱的蒙頂茶其由來,有不少神話傳說,傳說古時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來告訴和尚,說春分前後春雷初發時,採得蒙山中頂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這位老和尚聽了老翁的話,便在蒙山上清峰築起石屋,請了一些人長住在這裡,遵照老翁所傳授的方法,采了蒙頂茶。煎服後,老和尚病果然好了,體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歲的人。於是,蒙頂茶可以返老還童的神話遂之傳開。
蒙山,古時屬於祀祭的名山之一,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時,曾在此致祭。佛教傳人中國,蒙山逐漸成佛教勝地。山頂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羅、靈泉、甘露、其命名都與佛教有關。蒙山的貢茶圓,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嚴密,各守其職。
蒙頂茶,是蒙山所產各種花色名茶的統稱。有雷鳴、霧鍾、雀舌、鷹嘴、芽白等品名,以後又有鳳餅、龍團等緊壓茶。民國初年,以生產黃芽為主,故稱蒙頂黃芽,為當時的蒙頂茶的代表。如今,以生產甘露為多。
蒙頂茶屬綠茶類,在製做上不發酵,以下就簡單介紹一下幾種蒙頂茶的製法:
蒙頂甘露——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新鮮芽葉適當攤放,以高溫殺青,經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工序。外形美觀,條索緊卷我毫,淺綠油潤,香氣高爽,味醇甘鮮,湯黃微碧,清澈明亮。
蒙頂石花一一嫩芽經殺青後,即在鍋中整形,後經攤涼再入鍋復炒,低溫烘乾。銀芽扁直整齊,湯色黃碧,香氣純鮮,味甘雋永。
蒙頂黃芽——製法與石花大同小異,唯殺青後要揉捻。色澤黃亮,芽呈金黃色,香純清,味濃鮮,湯色清黃明亮。
萬青銀葉和玉葉長青---是遲采的稍大芽葉製成,製法與甘露相同,唯茸毫減少,品質較甘露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