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礦業學院

四川礦業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22所)“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高校,設有研究生院,學校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相繼經歷焦作工學院、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四川礦業學院等時期,1978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江蘇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再次被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四川礦業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

1970

四川礦業學院
年在極左思想的指導下,北京礦業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搬出北京,在辦學條件極其困難的四川合川縣華鎣山重建新校,改名為四川礦業學院,原北京礦院作為留守處使用。
“文革”十年,教育戰線受到嚴重摧殘,學院也成為了教育戰線“重災區”的“重災戶”。四川辦學十餘年,學院困難重重,問題成堆,幾乎到了崩潰和拆散的邊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一系列的撥亂反正,學院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全面恢復,步入正軌廣大教職工精神振奮,經歷磨難的礦業學院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1971年首次在三匯壩招收短訓班學員260人,1972年四川礦業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工農兵學員480人入學。1978年春,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77級)550名新生入學。1978年夏,又有670名78級學生入學,在校學生規模達到1700人。
1978年2月17日,四川礦業學院再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
1978年6月23日,煤炭工業部同意四川礦業學院恢復“中國礦業學院”的校名。
1978年3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在這次大會上,礦業學院有10項科研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學校恢復了中斷12年的教師職稱評定工作。
1981年學校承擔編寫的基本教材40部,選修課教材8部,參考書和習題集6部,總計54部。承擔全國工科統編教材2部,煤炭部有關司局教材3部。
1981年11月25日,國務院批准中國礦業學院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首批博士生導師有高文泰、韓德馨、楊善元、餘力、朱建銘、姚承三、魏任之、陳至達袁文伯
1978年底,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學院招收了文革後首批研究生。
1978年,停刊18年的《北京礦業學院學報》復刊並改為《中國礦業學院學報》。出版了《礦業譯叢》、《綜合礦壓文集》等4種學術期刊和科技情報資料。1980年4月,停刊14年的《中國礦業學院》院刊復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