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四川卷耳(學名:Cerastiumszechuense)為石竹科卷耳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
生長環境
四川卷耳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2,100米至3,5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山坡草地中,一年生或多年生、被毛草本;花白色,排成二歧狀的聚傘花序;萼片5,稀4,分離;花瓣與萼片同數,先端2裂,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藥用資料
治頭風,頭暈,濕痹拘攣,目赤、目翳,風癩,疔腫,熱毒瘡瘍,皮膚瘙癢。
①《別錄》:治膝痛,溪毒。
②《藥性論》:主肝家熱,明目。
③《唐本草》:主大風,癲癇,頭風,濕痹,毒在骨髓,除諸毒螫,殺疳濕匿,主腰膝中風毒。亦主猘狗毒。
④《本草拾遺》:葉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黃好睡。
⑤《履巉岩本草》:去風活血。
⑥《綱目》:善通頂門連腦。
⑦《天寶本草》:去風解毒。治肚大青筋,皮膚瘙癢,風濕症。
⑧《廣東中藥》II:治紅雲血癬,痰火核,感冒,鼻淵。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搗汁、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煎水洗。宜忌
①《千金·食治》:不可共豬肉食。
②《唐本草》:忌米泔。
③《本草從新》:散氣耗血,虛人勿服。
選方
①治婦人血風攻腦,頭鏇悶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喝起草嫩心,陰乾為末,如常酒服一大錢。(《斗門方》)②治中風傷寒頭痛,又療疔腫困重:生搗蒼耳根葉,和小兒尿絞取汁,冷撮一升,日三度,(《食療本草》)③治中風,頭痛,濕痹,四肢拘攣痛:卷耳嫩苗葉一斤,酥一兩。先煮卷耳三、五沸,漉出,用豉一合,水二大盞半,煎豉取汁一盞半,入卷耳及五味,調和作羹,入酥食之。(《聖惠方》蒼耳葉羹)④治赤白下痢:卷耳草不拘多少,洗淨,以水煮爛,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
每服一、二匙,白湯下。(《醫方摘元》)⑤治目上星翳:鮮蒼耳草,搗爛塗膏藥上貼太陽穴。(《浙江民間草藥》)⑥治大風及諸風疾:蒼耳不以多少,碾為細末,用大風(子)油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用荊芥茶送下,不拘時候服。《履巉岩本草》)⑦治癩:嫩蒼耳、荷葉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袖珍方》)⑧治疔腫,出根:蒼耳燒作灰,和臘月豬脂封之。
(《本草拾遺》)⑨治熱毒攻手足,赤腫焮熱,疼痛欲脫:蒼耳草絞取汁以漬之。
(《千金方))⑩治中耳炎:鮮蒼耳全草五錢(乾的三錢)。沖開水半碗服。
(《福建民間草藥》)⑾治疥瘡痔漏:蒼耳全草煎湯熏洗。
(《閩東本草》)⑿治風疹和遍身濕癢:蒼耳全草煎湯外洗。
《閩東本草》)⒀治赤白汗斑:蒼耳嫩葉尖和膏鹽擂爛。五、六月間擦之,五、七次。
(《摘元方》)⒁治花蜘蛛毒咬人:野縑絲,搗汁一盞服,仍以渣敷之。
(《摘元方》)⒂治蟲咬性皮炎:鮮蒼耳莖葉、白礬、明雄各適量。共搗成膏,外敷螫咬處,固定。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化學成份
葉浸劑能增加離體兔腸的運動;抑制蛙心的興奮傳導,導致心臟阻滯;在離體兔耳上,可使血管擴張;在蛙後肢灌流中,引起血管的先擴張後收縮。葉的酊劑對貓靜脈注射,可引起短暫的血壓下降(20~40毫米汞柱),並抑制脊髓反射的興奮性。卷耳各部分都含相當量的碘。此植物據云能止血,人接觸蒼耳,可致皮炎;家卷耳畜(特別是豬)吃未生真葉之幼苗,可致中毒!
套用價值
全草藥用,治乳癰、小兒風究、咳嗽,並有降壓作用。含糖類等成分。治陰虛陽亢、的煩躁不安、心悸、失眠症、頭暈目眩、耳鳴、高血壓、風濕痛
石竹目百科(五)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 亦稱中央胎座目(Centrospermae)。 顯花植物的一目,屬雙子葉植物綱(特徵特徵為具兩片子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