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人種

四大人種

最早的人種分類,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墳墓的壁畫,它以不同的顏色區別人類,將人類分為四種:第一,將埃及人塗以赤色;第二,亞洲人塗以黃色;第三,南方尼格羅人塗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塗以白色。成為今日將人類分成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棕種人的基礎。 瑞典傑出的科學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類中,將世界人種劃分為:野蠻種——菲拉斯,怪物種——蒙斯托拉斯,理智種——塞比恩斯;進而按當時眾知的洲數,把理智種進一步分為歐洲白種人,亞洲黃種人、非洲黑種人和大洋洲棕種人四大人種。四大人種:東亞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基本信息

黃色人種

黃色人種黃色人種

黃色人種, 俗稱黃種人,又稱為蒙古人種,或者亞美人種。他們的主要體質特徵是膚色黃;頭髮粗而直,色黑;眼色黑或深褐;面部寬闊,顴骨平扁而突出; 鼻樑低; 眼有內眥褶,外角稍上斜, 成所謂“丹鳳眼”;鬍鬚及體毛最為稀少。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和美洲。

白色人種

四大人種四大人種

白色人種, 俗稱白種人,又稱為高加索人種,或者歐亞人種。他們的主要體質特徵是膚色、發色和眼色都較淺,頭髮常呈波形;鼻樑高而窄;鬍鬚及體毛髮達。白種人主要分布於 歐洲、西亞、北亞、北非等地。

在中世紀時期,白種人是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北印度,北非。16世紀以後隨歐洲殖民擴張擴散到美洲、大洋洲和其它地區。目前主要的已開發國家為西歐和美國.在近幾十年里,白人是流動力最強的種族.

白色人種膚色較白或是淺褐色,顴骨較高,鼻樑高而窄,鬍子和體毛髮達。(眼睛及頭髮顏色不屬於白色人種特徵,事實上除了雅利安人擁有淺色的眼睛及頭髮顏色 外,其他閃人及高加索人皆黑色頭髮及深褐色的眼睛,而淺色的眼睛及頭髮顏色屬於隱性基因,南歐及伊朗人多與閃人混血,所以今天這兩地之白人多屬黑色頭髮及 深褐色的眼睛。)

白人的種族主要有雅利安人、閃人等。高加索山也有不被列入上述的種族,稱為高加索人。

四大人種

四大人種:東亞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東亞人種

亦稱黃種。主要特徵是黑色且較為硬直的頭髮,眼有內眥褶,體毛不甚發達,膚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部、東部以及位於南北美洲的大陸上。

非洲人種

亦稱黑種。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捲曲狀的毛髮,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兩個類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鼻矮,通常為圓顱型,膚色相對較深;後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區,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相對較淺;總體膚色較深。

高加索人種

亦稱白種。主要特徵是呈大波浪狀且較為細軟的毛髮,毛髮顏色主要有:白、金、紅、棕、黑等主要的五種大色調,顴骨不明顯,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較淺。白色人種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後的北非土著,後來經過長期的演化和定居,擴散到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歐洲以及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至整個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大洋洲人種

亦稱棕種。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波浪狀且較為粗糙的毛髮,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於遠東大洋洲上的島嶼上,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例如紐西蘭北島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編織而成的,而在建築物的周圍則一般會採用石雕來做裝飾,海島文明顯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繼承了隸屬於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根據基因庫網站信息表明,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al.論文顯示:Y-Q1a3a存在於玻里尼西亞群島,包括東部島嶼,顯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遷徙到了這個區域!而這也為幾百年來的大洋洲人種的來源之謎的爭論劃上了句號。

棕色人種

棕色人種棕色人種

棕色人種, 俗稱棕種人,又稱為澳大利亞人種。他們的主要體質特徵是膚色棕色或朱古力色;頭髮棕黑而捲曲,鼻極寬而高度中等;口鼻部前突;鬍鬚及體毛髮達。棕種人主要分布於大洋洲、紐西蘭及南太平洋島嶼。

在亞馬遜,在喜馬拉雅山,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藍種人”,不過因為數量少而沒有進入四大人種之列。

簡介

人種是世界人類種族的簡稱,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區域內,歷史上所形成的、在體質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包括膚色、眼色、發色和髮型、身高、面型、頭型、鼻型、血型、遺傳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種的概念,最初於1684年由法國博物學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對於人種的劃分不同的學者提出過許多不同的分類系統。最簡明的分類系統是根據體表特徵(主要是膚色)將全世界的人類分為四大人種,即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和棕色人種。

劃分方式

人類起源人類起源

人種(race)是根據體質上可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通常根據膚色、發形等體質特徵把全世界的人劃分為4個人種:蒙古利亞人(Mongoloid)或稱黃種人,膚色黃、頭髮直、臉扁平、鼻扁、鼻孔寬大,體毛中等;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稱白種人。皮膚白、鼻子高而狹,眼睛顏色和頭髮類型多種多樣,體毛多;尼格羅人(Negroid)或稱黑種人,皮膚黑、嘴唇厚、鼻子寬、頭髮捲曲,體毛少;澳大利亞人(Australoid)或稱棕種人,皮膚棕色或朱古力色,頭髮棕黑色而捲曲,鼻寬,鬍鬚及體

毛髮達。

人種或種族是根據某些體質特徵所作的生物學的劃分,而不是文化上的分類,應該嚴格地將它同“民族”這樣的概念區別開來。人種作為生物學概念,我們必須看到以下幾點:首先,任何一個人種都沒有某個或某些專有的基因,人種之間的差別僅僅是某種或某些基因的頻率不同。例如,決定血型的IA等位基因在歐洲白種人中頻率比較高,IB等位基因在亞洲黃種人中頻率比較高。Ii等位基因在南美印第安人中比較高。但它們都有 Ii、IA、IB3種等位基因。其次,由於各種中間類型的存在,各種族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衣索比亞人和南印度人的特徵介於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南西伯利亞人和烏拉爾人的特徵介於白種人和黃種人之間,而千島人則具有白種、黃種、黑種3個主要人種的特徵。我們還應看到,雖然在一定條件下,不同人群之間存在地理隔離和文化隔離,但是這些並沒有導致生殖隔離。種族在遺傳上是“開放”的,不同種族之間可以通婚,都能產生生命力強的後裔。人類是遷徙能力很強的物種,各種各樣的隔離都會由於遷徙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所打破。由此可知,任何企圖進行“純”種族分類的想法都是錯誤的。

人們通常按膚色、鼻形等體質特徵來劃分人種,這些特徵主要是由於對氣候的適應而產生的。造成膚色差異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膚區域中黑色素的數量。黑色素多的皮膚顯黑色,中等的顯黃色,很少的顯淺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的能力。生活在橫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種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種人具有深色的皮膚,可使皮膚不至因過多的紫外線照射而受損害。紫外線可以刺激維生素D的產生,因而,深色的皮膚可以防止產生過多的維生素D,而導致維生素D中毒。相反,白種人原先生活在北歐,那裡陽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強烈,陽光中的紫外線不會危害身體,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維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歐白人皮膚里的色素極少。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熱帶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寬闊的。這裡的氣候溫暖濕潤,鼻子的溫暖濕潤空氣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緯度的白人有較長而突的鼻子,可以幫助暖化和濕潤進入肺部的空氣。黃種人的眼褶可能與亞洲中部風沙地帶的氣候有關;扁平的臉型和半滿的脂肪層能夠保護臉部不受凍傷。

這些種族特徵大約是在化石智人階段形成的。由於人類物質文化的進步,大多數種族特徵早已失去適應上的意義。今天,一個黑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緯度的北歐,他完全不需要靠陽光中的紫外光去產生維生素D,而可以從食物中獲得必要的維生素D,白種人也可以藉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設施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