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紀念館

四世同堂紀念館

四世同堂紀念館是老舍先生在重慶北碚的故居(現天生新村63號)於2010年更名而成。

基本信息

簡介

四世同堂紀念館四世同堂紀念館
1938年7月中旬,在九江淪陷武漢無險可守情況下,老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往重慶。據老舍先生自述:“8月14,我們到了重慶。”暫時住在公園路青年會裡。青年會是“文協”在重慶的第一個會址,老舍與何容住在二樓視窗向陽的一間,中間一個九屜桌,兩張單人床分放兩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至1940年8月房屋被炸毀才離開,現僅存當年樓上的“青年會”三個大字殘跡。這期間寫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戰話劇《殘霧》,第四部短篇小說集《火車集》,長詩《劍北篇》,話劇《國家至上》、《張自忠》、《面子問題》、《歸去來兮》、《誰先到了重慶》等作品。
1943年11月17日,夫人胡絜青攜子女來到北碚與剛割治完盲腸的老舍團聚,一家定居在蔡鍔路24號(現為天生新村63號副16號)。與老向一家、蕭伯青、蕭亦五同住“文協”北碚分會的一座小樓。1943年,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情況下,創作完成了長篇抗日武裝鬥爭小說《火葬》和第五部短篇小說集《貧血集》。
1944年4月15日,《新華日報》為“文協”成立六周年與老舍創作生活二十周年發表社論,郭沫若、茅盾、何容、臺靜農、臧克家等人均寫文章或賀詞表示祝賀。茅盾在文章中說:“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今天了。這不是我個人的私方,也是文藝界同人的公論。”
老舍在北碚安家後,許多朋友前去看望。胡絜青一次又一次地講述了北平淪陷後,人民的苦難和當亡國奴的恥辱。這些真實的細節,為醞釀創作《四世同堂》,提供了詳細的背景材料。1945年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
1944年元月,老舍開始寫作百萬字小說《四世同堂》,他說“我必須把它完成,成為從事抗戰文藝的一個較大的紀念品”。年底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一部《惶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饑荒》於1948年在美國寫完。
《四世同堂》這部長達百萬字的長篇巨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傳統和國民性,對中國當時的文化、經濟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釋為什麼中國幾乎被日本吞食,幾千年封建文化傳統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交通

1.在北碚老城的朋友可以步行前往泉外園花園,在步行100米前往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重百三店二樓平台抵達四世同堂紀念館。
2.在北碚城南的朋友可以在行政中心站點乘坐569、728、729、893、894路環城車在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下車,步行100米抵達四世同堂紀念館。
3.在北碚城北的朋友可以在北泉花園站點乘坐725、728、729、569路路環城車在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下車,步行100米抵達四世同堂紀念館。
4.在北碚龍鳳橋的朋友可以在龍鳳橋站點乘坐566、890、725、895路環城車在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下車,步行100米抵達四世同堂紀念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