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嚴景耀,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犯罪學家、社會活動家;1924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修犯罪學。
1927年為獲取犯罪第一手材料,到京師第一監獄作一名志願犯人,親嘗鐵窗風味。
1929年,嚴景耀在燕京大學研究院畢業,留校任助教,講授犯罪學;1930年應聘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曾到20個城市的監獄進行調查;1930年他代表中國參加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的第十次國際監獄會議,會後訪問蘇聯、法國和英國,以後去美國紐約社會服務學院進修。
1931年,入美國芝加哥大學,1934年獲博士學位。後赴倫敦經濟社會科學院學習半年,應聘任莫斯科外國語學校英語教師;1935年01月在莫斯科中國問題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35年秋回國,重返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任教;1936年去上海任工部局西牢助理典獄長,研究兒童犯罪問題,同時在東吳大學講授犯罪學;1947年返燕京大學任社會學系教授,兼任校務委員會委員及輔導委員會副主任,講授“犯罪學”、“社會學概論”、“社會變遷”等課程;1949年0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嚴景耀任燕京大學政治系主任,代理法學院院長,併兼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教授。
1952年參與籌辦北京政法學院,任該院國家法教研室主任,兼任校務委員會委員,講授“蘇聯國家法”、“資產階級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世界概論”等課程。
1973年調任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研究國際問題。
嚴景耀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是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歷任民進中央第一、二、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四、五屆常委會常務委員。
1976年1月12日,嚴景耀先生因突發腦溢血,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嚴景耀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理論聯繫實際研究犯罪問題,他以科學的社會學、犯罪學觀點分析犯罪原因。
人物生平
嚴景耀,生於1905年,家境貧苦,但他勤奮學習,1924年考上北京燕京大學主修社會學。
1927年他利用學校放暑假的時機,來到北京陶然亭附近的京師第一監獄,進行調查。他的調查方式讓人難以接受,放下大學生的架子,當一名志願"犯人",深入監獄第一線,自討苦吃,穿上囚服,與刑事犯人同吃囚飯,同住牢房,同去幹活,親嘗鐵窗生活,寫下了《北京犯罪之社會分析》、《中國監獄問題》等多篇極有價值的論文。
1928年大學畢業後,嚴景耀留在燕京大學當研究生兼任助教,繼續研究犯罪學。有次他曾率領學生對國內20個城市的犯人進行調查,蒐集300餘種個案資料。1930年他被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聘為研究助理。經該院總幹事楊杏佛推薦,他代表中國政府參加了在捷克舉行的國際監獄會議。利用這次國際會議之機,嚴景耀順道訪問了蘇聯、法國、英國。後來又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1934年獲"犯罪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就是《中國犯罪問題與社會變遷的關係》。
1935年6月嚴景耀回國,仍在燕京大學任教。同年12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了,他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抗日救亡愛國運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逼迫下,嚴景耀離開了大學講台,來到上海。當時正逢提籃橋監獄公開招聘副典獄長,對犯罪學素有造詣又有監獄體驗的嚴景耀對這個職務頗有興趣。從管理體系上看,提籃橋監獄為英國模式,京師第一監獄為日本模式。舊提籃橋監獄被稱為遠東第一監獄,它是外國殖民主義侵犯中國司法主權的產物,該監獄自1903年5月18日正式啟用。典獄長(有一時期稱獄務監督)大多由英國人出任,其中也有一個叫息姆斯的美國人任典獄長。隨著監獄規模不斷擴大,在押犯人數劇增,加上原先看守人員均是印度人,從1930年起始有華籍看守。為了便於管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決定監獄聘任一名華籍副典獄長。在1935年12月14日的《申報》上還專門刊發一條訊息,進行公開招聘,其條件是"年齡須在28~40歲之間,最好尚未結婚,須具有陸海軍、警務或獄務之經驗,惟年齡在25歲以上者非有特別資格毋庸陳請......欲知一切任用條件及服務詳情者,可向福州路警務處處長詢問一切,凡詢問函件亦可致處長"。這在當時的上海灘成了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嚴景耀在他的老師又是大同鄉郭雲觀先生(郭原是燕京大學法律系主任,浙江省玉環人,時任上海第一特區地方法院院長)的推薦下,1936年9月,嚴景耀出任提籃橋監獄的副典獄長。他主要分管獄內少年犯的教育管理。嚴景耀在提籃橋監獄任職5年多,1942年離開監獄。
嚴景耀治學嚴謹,功底紮實,又不斷探索求新,在學術上能突破原有框架和模式,把社會問題、文化環境和犯罪現象綜合起來進行考察研究。他一生寫下了較多的論文,用中文、英文發表於《社會學界》、《公論叢書》、《民主》、《中建》、《新建設》、《新觀察》以及其他外文報刊上。內容涉及到社會學、犯罪學、監獄學等。著有《中國的犯罪問題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北京大學出版社18萬字),《嚴景耀論文集》(開明出版社30萬字)。
1957年5月6日、7日嚴景耀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視察了上海提籃橋監獄和位於浦東高橋鎮上的上海少年犯管教所。嚴景耀仔細觀看了獄內的監舍、工場和有關設施,並同工作人員進行座談。回到北京後,他很有感觸地寫下了《中國新監獄制度》一文,發表在當年的英文版的《中國建設》上。
嚴景耀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嚴景耀曾先後擔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第一、二、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和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第四、五屆常委會常務委員。
1976年1月12日,嚴景耀不幸患腦溢血在北京病逝,享年72歲。
人物年表
1905年7月24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府餘姚(今屬寧波市)。
1924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犯罪學。
1927年,在京師第一監獄做志願囚犯,為犯罪學的學習研究積累第一手資料。
1929年,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主講犯罪學。
1930年,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
1930年,代表中國赴捷克斯洛伐克參加第十屆國際監獄會議。會議結束後,留歐考察蘇聯、法國和英國等國家。其後,赴美國學習研究,於1931年入讀美國芝加哥大學。
1934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同年,赴英國倫敦,入社會經濟研究院,繼續學習半年。
不久後擔任蘇聯莫斯科外國語學校英語教師。
1935年1月,開始在蘇聯莫斯科中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工作。
1935年秋,回國,出任北平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1936年,赴上海,出任工部局西牢助理典獄長,同時致力於研究兒童犯罪問題。同年,於東吳大學任教,講授犯罪學。
1947年,重返燕京大學,出任社會學系教授兼校務委員會委員和輔導委員會副主任,主講犯罪學、社會學、等課程。
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首屆全體會議。
1949年後,出任北京燕京大學政治系主任,代理燕京大學法學院院長,並有兼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教授。
1952年,參與了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的籌建。
1952年,出任北京政法學院國家法教研室主任,併兼任北京政法學院校務委員會委員,主講“蘇聯國家法”、“資產階級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世界概論”等多門課程。
1973年,調任至北京大學,擔任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
1976年1月12日,逝世於北京。
個人著作
嚴景耀先生治學嚴謹,功底紮實,又不斷探索求新,在學術上能突破原有框架和模式,把社會問題、文化環境和犯罪現象綜合起來進行考察研究。嚴景耀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理論聯繫實際研究犯罪問題,他以科學的社會學、犯罪學觀點分析犯罪原因。
他一生寫下了較多的論文,用中文、英文發表於《社會學界》、《公論叢書》、《民主》、《中建》、《新建設》、《新觀察》以及其他外文報刊上。內容涉及社會學、犯罪學、監獄學等。
《北京犯罪之社會分析》(1928)
《中國監獄問題》(1929)
《犯罪書目》(1929)
《北平監獄教誨與教育》(1930)
《北平犯罪調查》(1930)
《中國的犯罪問題與社會變遷的關係》(1934,博士論文)
《原始社會中的犯罪與刑罰》(1936)
《新中國怎樣改造了犯人》(1951)等
人物評價
嚴景耀先生是我國老一輩傑出的民主革命戰士,也是著名社會學家、犯罪學家,中國犯罪學的先驅者、開拓者。
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思想武器,以勇於開拓的進取精神和科學的唯物史觀相結合的治學態度,對中國的犯罪問題進行多年卓有成就的研究,為我國犯罪學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是一位腳踏實地勇於創新的犯罪學家。
婚姻家庭
嚴景耀先生的夫人是中國著名社會活動家雷潔瓊(1905—2011)。
1940年代,上海淪陷期間,雷潔瓊先後執教於上海東吳大學、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等院校。那時候,曾經與她一同在北平燕京大學任教的嚴景耀教授也在上海。
雷潔瓊主要研究婦女和兒童問題,嚴景耀研究的是兒童犯罪問題,由於對勞苦大眾生計的共同關注,他們常一起縱論天下事,一起為抗日奔走呼籲。
儘管“孤島”上海“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但滿腔愛國熱情的志士仁人仍充滿抗戰必勝的信心。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上海文化界愛國進步人士成立了一個抗日救亡組織“星期二聚餐會”,趙朴初、雷潔瓊、嚴景耀、許廣平都是這一組織的核心人物。每周二的晚上,他們來到上海八仙橋基督青年會的九樓聚餐,請一人主講當前的時事和形勢,然後大家漫談。
後來,雷潔瓊和嚴景耀又參加了在新新公司經理蕭宗俊家裡舉行的“星期六聚餐會”。參加這個小範圍聚餐會的都是進步人士,最大的特點是公開邀請共產黨員在聚餐會上講述國內外形勢。
在這國家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這些進步政治組織的一次次活動中,共同的理想追求,使熱血沸騰、愛國有志的一對年輕知識分子嚴景耀和雷潔瓊走到了一起。
在一次聚餐會將要結束的時候,雷潔瓊大方熱情地向公眾宣布:“我和景耀7月5日結婚,到時候我們請大家的客。”她的話音剛落,“這次宴請就在我家辦了”,豪爽的主人蕭老闆就主動攬下了請客的任務。嚴景耀和雷潔瓊雙雙連聲向蕭老闆致謝。
1941年7月5日,是嚴景耀和雷潔瓊這對新人的大喜日子。這天,蕭老闆的家裡喜氣洋洋,笑語喧天,鄭振鐸、許廣平、趙朴初、吳耀宗等好友陸續趕來歡聚一堂,一同為嚴景耀和雷潔瓊這對恩愛新人喜結連理祝賀。
婚禮上,趙朴初即席賦詩以示祝賀:“ 參差兩兩好安排,嘉禮從今美例開。越粵人才夸璧合,前稱周許後嚴雷。”一詩吟畢,宴席上立即響起熱烈的掌聲——這首詩確實妙手天成,嚴景耀和魯迅都是浙江人,而雷潔瓊和許廣平是廣東同鄉,兩對夫婦皆屬珠聯璧合。
之後的風雨歲月里,嚴景耀和雷潔瓊始終攜手並肩,同舟共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與獨立,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竭誠盡力,奉獻著聰明才智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