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慶澍

嚴慶澍

嚴慶澍(1919—1981年),筆名唐人,江蘇蘇州人。筆名另有阮朗、顏開、江杏雨、陶奔、洛風、高山客等。抗日戰爭初期,在南北各地參加抗日宣傳工作,後入成都燕京大學半工半讀於新聞系。1946年在上海加入《大公報》,任職業務部門,曾赴蘇北內戰前線採訪。1947年調往《大公報》台北分館(業務機構),業餘也作報導,寫通訊。1949年分館被封,轉往香港《大公報》。1950年《大公報》增辦《新晚報》,從此就在《新晚報》工作,由港聞、副刊編輯、主管直至編輯部領導。1977年起任全國政協委員。1978年嚴重心臟病發作,1981年病逝於北京。

基本信息

作品

嚴慶澍 嚴慶澍

一生作品在千萬字以上,近一百部,最有名的是長篇章回小說《金陵春夢》,在《新晚報》連載七年之久,在海內外有廣大影響。另有續篇《草山殘夢》、《蔣後主秘錄》,外篇《宋美齡的大半生》等。章回小說還有《北洋軍閥演義》。此外,他更寫了大量反映香港、台灣現實生活的小說,有《人渣》、《我是一棵搖錢樹》、《空降》、《長相憶》、《孟姜女》、《窄路》、《贖罪》、《蒼天》、《襲》、《八口之家》、《格羅珊》、《她還活著》、《第一個夾萬》、《香港屋檐下》、《碑》、《泥海泛濫》、《愛情的俯衝》、《颱風眼》、《火燒島》、《在海的那邊》、《月兒彎彎》、《血染黃金》、《芭芭拉的故事》、《黑裙》、《香港風情》、《十年一覺香港夢》、《香港大亨》,《壯士》、《小鹿》、《浮生八記》、《貝貝的初戀》等。他也寫劇本,《詩人郁達夫》在港出版後《收穫》曾轉載。被拍成電影的有:《華燈初上》,《香噴噴小姐》、《姊妹曲》、《闔第光臨》等十二部。

生平

嚴慶澍,1919年生於江蘇吳縣。少年嚴慶澍在家鄉讀完中學,曾前往上海謀生,他的引路人電影導演吳永剛。在上海打拚時期,嚴慶澍當過《申報》報館的校對實習生,也曾去明星影業公司當布景員。嚴慶澍並不沮喪,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1935年底,吳永剛鼓勵嚴慶澍去時為民國首都的南京謀求發展,還為他給中央大學的陳大悲教授寫了推薦信。陳大悲創作過不少電影、話劇劇本,頗有些才氣,但他的新作六幕話劇《西施》由中央軍校業餘劇團公演後卻受到寧滬等地進步輿論的批評,認為《西施》看似宣揚越王勾踐忍辱求生,志在復國雪恥的精神,實際上是為“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當局對日妥協讓步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政策作辯護,這就使他被批判得灰頭土臉,自感壓力很大。在交談中陳大悲發現嚴慶澍有些才氣,便又將嚴轉薦給其文友趙君實主持的中央文藝聯誼社。這家文藝團體位於中山路薩家灣,靠著鐵道部新樓,為一小別墅,花樹環繞,還有一涼亭,環境幽雅。愛附庸風雅的張道藩更利用這場所來籠絡南京文藝界人士。徐悲鴻、田漢、唐槐秋等進步人士也常上這兒品茶聚餐,觀摩美英影片,大家樂得享受享受,與張道藩則虛與周旋而已。嚴慶澍畢竟年輕,不太清楚文藝界的內幕實情。而張道藩也對這個很年輕的職員挺客氣,給予關照,鼓勵他寫些電影評論文章,還為其修改潤色,並推薦到《中央日報》副刊和《電聲》月刊發表。幾個月下來,嚴慶澍對這位大人物印象頗佳,正欲請他引薦自己考中央大學文學系以深造時,吳永剛悄悄來到南京找到嚴慶澍,勸告他勿與張道藩接近,因此人有中統背景,正四處網羅青年人才,試圖阻遏內憂外患交織下左聯進步文藝界日益擴大的影響。

1943年他進入成都燕京大學新聞系半工半讀。那兩年里,一到寒暑假,嚴慶澍便去重慶,住在英國路透社辦公樓附近趙敏恆寓所,幫助抄資料、列印文稿。趙敏恆待他很好,經濟上給予接濟,還告訴他許多國民黨軍政界內幕秘聞。各派系之間的鬥爭傾軋,軍統、中統迫害進步人士的罪行和達官顯貴不顧人民的死活大發國難財等真實情況,每每令嚴慶澍聽得熱血沸騰,憤憤不平,立志有朝一日要寫出這一二十年風雲激盪的歷史。1945年抗戰勝利後,嚴慶澍暫留重慶工作,一年後他到了光復後的南京,在城南三山街一表親家借住,想在報社謀一份編輯工作。但困難重重。原來,他奉為良師益友的趙敏恆在重慶新聞界早是個知名人物,他得罪的人很多,路透社已辭退了他,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又處處壓制他。他在南京尚且無法立足,只好去了上海,在中央社上海分社社長馮有真幫助下,當上《新聞日報》副總編。而嚴慶澍一向與趙敏恆交往密切,他去從重慶遷回南京的中央日報報社等求職,自然碰壁。迫不得已,嚴慶澍離開了南京,去上海,進入徐鑄成主持的《大公報》當記者,後改任副刊編輯,有了穩定的收入。其時,嚴慶澍已在醞釀以後寫一部多卷本紀實體小說,故事中心就定在南京。他留心收集報刊史料,特別是南京的情況,每有到南京採訪的機會,他便特別興奮。他跑遍了城南的古街老巷和城西寧海略和路一帶的民國高尚住宅區,尋訪了不少知名人物,收集到許多創作素材。

1947年,嚴慶澍被派往台北,任《大公報》分館主任。1949年,蔣介石政權在內戰中敗北,撤往台灣。報館被軍警查封。嚴慶澍又轉到香港《大公報》社,任編輯部副主任。1950年改任《新晚報》編輯,並開始從事寫作活動。寫《金陵春夢》起因於一次“奉命而作”的機緣。

1949年大陸解放後,有一位真正的蔣介石的侍衛官退休來到香港,曾經給嚴慶澍寫下幾頁他親自接觸到的有關蔣的一些情況,如生活習慣、個性特點、人際交往等都是可信的第一手資料。嚴慶澍便在家裡翻箱倒櫃地找,總算將它找了出來,是用八行紙寫的,一共只有薄薄的5頁,而嚴慶澍就是靠這5頁紙而獲得了靈感,編造杜撰了《金陵春夢》。應當說,他取得成功主要還是得力於過去十幾年來的積累和豐富的閱歷;動筆前,嚴慶澍又成天泡在香港圖書館,翻閱了大量資料。

1956年,《金陵春夢》第一卷署名“唐人”開始在《新晚報》連載,廣受歡迎,未及3個月便出版了單行本,3年裡已推出《十年內戰》、《西安事變》、《八年抗戰》等三卷,海外報刊爭相刊登,人們紛紛打聽“唐人”是何許人也,國內經中央高層研究批准,也予以出版。頭版5萬冊很快一售而空。

嚴慶澍十分勤奮,是香港知名的高產作家。30多年裡他先後寫出七八十部小說、戲劇電影劇本,他的筆名亦不少,除唐人外,還有阮朗、嚴開、江杏雨、高山客、洛風、陶奔、張璧、草山上人、今屋奎一等約40個。除了成名巨著八大本的《金陵春夢》外,還有其續篇《草山殘夢》也有300萬字。嚴慶澍還寫過《北洋軍閥演義》、《宋美齡的大半生》、電影劇本《詩人郁達夫》等等,都挺受讀者們歡迎。他寫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蔣後主秘錄》,署名“今屋奎一”,則顯出其幽默感。緣於日本有個右翼記者兼作家古屋奎二在上世紀60年代多次赴台北採訪蔣介石,並整理出《蔣介石秘錄》(約60萬字)回日本,在《產經新聞》連載,內容多有蔣氏自我美化之處且流露出某種親日情緒,受到海內外進步輿論的批評。嚴慶澍遂在出版《蔣後主秘錄》時有意署上個日本式筆名“今屋奎一”,含有譏誚奚落古屋奎二之意,嚴慶澍認為任何作家都不應歪曲纂改歷史。

1979年嚴慶澍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還是中國作協會員、廣東作協理事,曾三次受到胡耀邦、李先念等中央領導人親切接見。晚年,他體弱多病,仍堅持寫作。1981年,嚴慶澍辭世於北京,享年62歲。

其子為香港著名導演嚴浩,嚴浩在1984年的電影《似水流年》片尾處對嚴慶澍表達了深深地思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