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丹薩,中國藏傳佛教寺院。位於西藏昌都嘎瑪區察拉鄉加雲山。1147年由噶瑪噶舉派創始人杜松欽巴創建。為噶瑪噶舉派祖寺,該派即以寺得名。該寺建立後經逐漸擴建,成為西康地區早期規模最大的古剎,曾一度通過世俗貴族藏巴汗操縱西藏地方政權。該寺始創活佛轉世制度,在西藏宗教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寺除噶瑪噶舉黑帽、紅帽兩系活佛外,還有司徒活佛轉世系統、巴臥活佛轉世系統和黑帽系九世活佛旺曲多吉的弟子噶瑪拉桑的活佛轉世系統等。1727年,司徒活佛轉住德格八邦寺,其餘均一直住在該寺。該寺建築由大殿、佛殿、拉章和僧舍等組成,大殿為全寺最大的建築,面積達2244平方米。寺中有大量明清瓷器、銅佛、經書等。
相關詞條
-
噶瑪丹薩寺
噶瑪丹薩寺,又名噶瑪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縣噶瑪鄉白西山麓下,海拔3996米。由噶舉派高僧嘎瑪·堆松欽巴於1185年創建。殿內供奉的一座17米高的泥塑彌...
概說 -
噶舉派
噶舉派(白教)形成於藏傳佛教“後弘期”,是由瑪爾巴譯師開創。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語,而“舉”字則意為傳承。...
名稱概述 歷史發展 兩大流派 修持法要 達波四支 -
噶瑪寺
噶瑪寺位於昌都市卡若區扎曲河上游約120公里的白西山麓的幽靜山谷里,其中能通公路的里程為95公里。噶瑪寺是由噶舉派高僧都松欽巴於公元1185年創建的,該...
基本信息 噶瑪寺創建人 噶瑪寺歷史 噶瑪寺建築 噶瑪寺制度 -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Kavalan),台灣原住民的一支、屬平埔族。主要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人口約3,0...
簡介 現況 分布 簡史 族群特質 -
噶瑪拔希
噶瑪·拔希,法名卻吉喇嘛,意為“法上師”;“拔希”系蒙語,意為軌範法師。
人物經歷 活佛轉世 肉身舍利 -
噶瑪嘎孜畫派
噶瑪嘎赤畫派屬於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勉唐畫派、欽澤畫派、噶瑪嘎孜畫派)之一,流行於藏區東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及青海玉樹為中心,相傳在16世紀由...
形成 發展 畫派特點 藝術影響 文化保護 -
噶舉派傳承
他的傳承法嗣則稱為香巴噶舉派。 穹布大師逝世後,他往達布依止岡布瓦,岡布瓦傳以達布噶舉派《六法》、《大手印》。 後來他的教授大部為主巴噶舉派人所繼承。
-
直貢噶舉
直貢噶舉在教法與修行上有一獨特傳統,系由代代上師相傳而無間斷,無數的尊者及男女瑜珈修行者皆經悟道與修行而得到成就。從最早的法身佛金剛總持,傳至帝洛巴尊者...
噶舉傳承介紹 直貢噶舉傳承之起源 直貢噶舉之發展 第三十七任直貢噶舉法王 澈贊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