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噤口痢,即痢疾,中醫稱下痢不能進食,或嘔不能食者,稱為噤口痢。病因
日夜焦思,頻動肝火,時當孟秋,心熱貪涼,多食瓜果,致患下痢。臨床表現
下痢頻,數次。多帶鮮血,後重甚劇,腹偶覺疼即須入廁,便後移時疼始稍愈,病已五日,分毫不能進食,惟一日之間強飲米湯數口。其脈左部弦而硬,右部弦而浮,其搏五至,心中發熱常覺噁心。
實症治療方法
實證多由濕熱、疫毒蘊結腸中,上攻於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見下痢,胸悶,呃逆不食,口氣臭穢,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瀉熱和胃,苦辛通降,方用開噤散加減:
黃連5g,石菖蒲8g,茯苓8g,陳皮8g,半夏8g,荷葉蒂6g,大黃6g,陳倉米5g。
本方具有升清降濁、清熱化濕、降逆和中之功,宜濃煎成少量藥汁,分多次徐徐咽下。
若嘔吐頻繁,胃陰耗傷,舌紅絳而乾,脈細數,則可酌加西洋參6g(另煎兌入),麥冬10g,石斛15g,蘆根15g,扶陰養胃;並可用人參10g與薑汁炒黃連5g同煎,頻頻呷之,再吐再呷,以開噤為止。
若服藥時屢飲屢吐,可先予少量玉樞丹置口中,隨口水緩緩咽下,然後再服它藥。
此外,本證也可用田螺搗爛,加入麝香少許,納入臍中以引熱下行。
虛症治療方法
虛證多由脾胃素虛或久痢以致胃虛氣逆,症見嘔惡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肌肉消瘦,舌淡脈弱。
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嘔,方用香砂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 (見中醫久瀉治療)加薑汁。也可用人參、茯苓、蓮子肉及石菖蒲各10g,加生薑汁,水煎之服用。
香砂六君子湯:人參10g,白朮9g,茯苓9g,木香6g,砂仁6g,炙草6g。
若胃中虛冷,嘔逆不止者,加肉桂3g,補骨脂8g,乾薑6g以暖腎溫胃;如下痢如注,飲食不進,肢冷脈微,為病情危重,急用獨參湯或參附湯以益氣回陽救逆。
參附湯:人參9g,熟附子6g。
辯證療法
腸道濕熱證
(1)證候多見於暴痢中,腹痛,里急後重,大便赤白雜下如膿血,每日數次或數十次,口渴,尿黃,肛門灼熱,或伴發熱、煩躁,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2)治則清熱化濕、清腸止痢。
(3)主方芍藥湯,或葛根芩連湯。痢下白多赤少,脘痞嘔惡,去大黃,加厚朴、制半夏、石菖蒲;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心煩,去肉桂,加馬齒莧、白頭翁、地榆。
腸道寒濕證
(1)證候多見於暴痢中,腹痛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里急後重,脘腹脹痞,口粘不渴,舌苔白膩或白腐,脈濡緩。
(2)治則溫化寒濕。
(3)主方胃芩湯。常用豬苓、澤瀉、生薑,加檳榔、當歸、炮姜;若兼表證,加川芎、羌活、蘇葉。
熱毒蘊腸證
(1)證候多見於暴痢或疫毒痢中,發病急驟,腹痛較劇,便下膿血,赤多白少或純下鮮血,壯熱煩渴,舌絳,苔黃膩,脈滑數。
(2)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3)主方白頭翁湯。腹痛、里急後重明顯,加大黃、神曲、枳實、馬齒莧、木香、檳榔;便下膿血或下鮮血,加地榆、地錦草。
疫毒內閉證
(1)證候多見於疫毒痢中,高熱不退,煩躁不安,痢下赤白,數次而止,或腹脹如鼓,氣急喘促,反大便閉塞,鏇即神昏譫語,四肢抽搐,舌絳,苔乾,脈弦數。
(2)治則解毒開閉。
(3)主方白頭翁湯。
(4)用法送服神犀丹,痙厥加服紫雪丹。便秘、腹脹如鼓,加大黃、檳榔、厚朴;痙厥,加山羊角、鉤藤。
邪陷正脫證
(1)證候多見於疫毒痢中,腹痛下痢,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多喘促,精神萎頓,呼吸息微,脈細數或微。
(2)治則固陰回陽。
(3)主方生脈散合參附湯。痢下無度、赤白相兼,加地榆、木香、黃連。
腸道濕熱證
(1)證候多見於噤口痢中,腹痛下痢,赤白相兼,里急後重,飲食不進,噁心嘔吐,胸脘痞悶,精神疲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2)治則清熱化濕、和胃降逆。
(3)主方開噤散。湯藥不能入者,先用玉樞丹含化,再服湯藥,嘔吐、胸脘痞悶,加藿香;腹痛腹脹,加木香、檳榔;下痢赤白,加馬齒莧、地錦草。
腎虛腸脫證
(1)證候多見於休息痢中,痢久不已,時輕時重,白多赤少,里急後重,甚或脫肛,腹中冷痛,形寒肢冷,腰膝無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2)治則溫補脾腎、澀腸止痢。
(3)主方真人養臟湯。脫肛者,加烏梅、石榴皮;神疲、氣短,加黃芪、山藥;腹中冷痛,加附片、乾薑。
脾虛濕熱證
(1)證候多見於休息痢中,下痢時發時止,發時腹痛,里急後重,下痢赤白,休時飲食減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緩。
(2)治則補脾益氣、清化濕濁。
(3)主方健脾丸。腹痛、里急後重明顯,去肉豆蔻,加黃芩、白芍、白頭翁;氣短、神疲,加黃芪。
腸熱陰虛證
(1)證候多見於休息痢中,痢久不愈,便下赤白粘凍,量少難出,腹痛綿綿,心煩口乾,形瘦乏力,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
(2)治則清腸堅陰止痢。
(3)主方駐車丸。腹痛,加白芍、木香;口乾、煩熱,加沙參、石斛、烏梅;食少、納呆,加山藥、麥芽、山楂
肝火熾盛
(1)證候下痢甚劇,而又噤口不食。
(2)治則滋陰、清熱、平肝、降胃。
(3)方藥白芍、懷山藥、滑石、白頭翁、秦皮、碎竹茹、甘草、鴉膽子。先用白糖水囫圇送服鴨膽子仁,再將余藥煎湯一大盅,溫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