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概述
嘉興衛生學校早期發展概述
回顧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決定學習蘇聯經驗,在各省創建中等醫藥學校,加速培養基層醫務人員。
浙江省衛生廳根據會議決定,在當時醫療條件較好的嘉興創辦醫學校。1951年以嘉興福音醫院部分房屋為校址,經籌備招生,設醫士專業和護士專業各一班,學生共80人,於10月3日正式開學上課,該日也定為校慶日,當時學校的全稱為浙江省嘉興衛生技術學校。同時又接受了省立嘉興醫院(原為國名黨辦的,1949年接管)附屬護校即將畢業的護士班十餘人。1951年年底又接管了湖州美國教會辦的福音醫院護士學校,有一、二、三年級學生共七十餘人。1952年曾設助產士專業一個班。1953年後改稱為嘉興醫士學校。
1953年,建有4個實驗室的二層實驗樓一幢,計240平方米。但由於教育事業的發展,不能滿足招收更多的學生和實驗開設等的需要,因此黨和政府撥款在現址建校。現在的校址是前清縣衙的舊址。二十年代末成為浙江省第二中學校舍的一部分。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校舍被毀。解放時已是斷瓦殘垣、雜草叢生的瓦礫場。後邊建設邊使用,於1955年和1956年分批遷入。經過三十年的新建、擴建才有今天的規模。
1958年由於形勢的需要,改名為浙江省嘉興醫學專科學校,共辦過4屆醫療系專科班。1960年更名為嘉興醫學院(未辦大學本科)。1961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後,到1966年間,我校先後改名為浙江省嘉興衛生學校,浙江省嘉興地區衛生學校,“文化大革命”開始停止招生,1969年停辦,教職員工全部去地區“五•七”幹校。1971年下半年在吳興縣南洵鎮復校(原校舍已被移作他用),曾辦過兩期短期“紅醫班”,一期“西學中班”。1972年10月遷回嘉興原址,恢復浙江省嘉興地區衛生學校,設二年制的醫士、婦幼醫士和藥劑士三個專業。由各縣推薦工農兵學生入學學習。1978年改稱為浙江省嘉興衛生學校,並擴大招生,設定醫專、醫療系兩個班,成為浙江省醫科大學嘉興分校。1982年春,醫療系學生畢業後,即行撤銷。
1951年建校時,校長由嘉興專屬衛生科副科長張子畏兼任,教職員工共十餘人,其中專職教師只有4人。即張文華、沈望乙、徐德基、許德星。後接管湖州福音護校,教職員工擴大為二十餘人。當時學校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參照普通中學而施行。普通課和部分專業課,請校外人員兼任。教材按衛生部所發的教學大綱。普通課使用中學課本。基礎課和專業課用編寫講義的方法解決。教學設備也是較簡陋的,只有少量圖書、掛圖、標本和幾架顯微鏡。雖然個別學科建立了小實驗室,但也只能做到示教上課。
1953年後,在向蘇聯學習的浪潮中,組織教師學習凱洛夫教育學,全面採用蘇聯的教學管理法、教學計畫、教學大綱、考試考察制度(口試和畢業答辯)以及考察學生成績的5級記分制等。教材是根據衛生部頒發的教學大綱編寫的教科書。1955年實驗大樓建成。1956年教學大樓建成。各科實驗室和示教室先後建成。後又建立了實驗動物飼養室及屍體解剖室,教學設施日趨完善。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下,師生由初建校時參加預防注射和科普宣傳活動,進而下鄉下廠作衛生普查,參加地方病的防治,使學生活得了實際的知識,熟練了操作技術,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特別是1958年全校師生曾下鄉半年時間,參加血吸蟲病的防治(嘉善、嘉興和平湖三個縣的廣大農村)。“文化大革命”以後,廢除了蘇聯的考試制度和5分記分制,並貫徹執行“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原則。
辦學特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事業有較大的發展。1981年新建一幢四層基礎課實驗大樓約1600平方米,基本上滿足了基礎課實驗開設的需要;1984年又新建一幢五層圖書館約600平方米,開始充實了一些必要的圖書。到1990年,嘉興衛校已初具規模,學生已達600多人,4個專業,教職員工已超過150人。但教室和生活上的基本建設還趕不上形勢的要求。
校黨委和行政領導一直重視教學質量的提高。歷年來不斷派出教師進修,學習兄弟學校的先進經驗,同時吸收優秀教師和學生入黨入團。一方面對學生加強理想和紀律教育,鞏固專業思想,樹立艱苦奮鬥、刻苦學習的精神,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另一方面對教研組加強教學探討,做專題講座,逐步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師平時深入學生,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鼓勵教師參加科研和編寫教材等活動。校領導為提高教師素質制定了各項有遠見的措施。
我校是全日制學校,學生來源除短訓班是定向招生外,基本上是在各縣統考中招收的。畢業生的分配,在1958年以前由省衛生廳面向全國及部隊和規模較大的工礦企業進行分配。以後由地區面向全省分配,對本地區有所側重,對部隊和工礦企業也分配一部分。三十四年來,嘉興衛生學校為社會主義祖國衛生事業已輸送了五千餘人,他們在各基層衛生機構中,為廣大工農兵的健康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祖國繁榮昌盛的光輝歷程中,嘉興衛生學校對今後的發展充滿信心。
(許德星 寫於1991年 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