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禪院

嘉祐禪院

北宋仁宗是一位與佛教有夙緣的皇帝。據說他在初降生時,晝夜啼哭,吵鬧不息,太醫束手無策,宮中慌亂不安。至第三天傍晚,宮門外忽然來了一位癩頭和尚,司閽太監問其何事?答稱:“不化齋、不化緣,只要小太子見一面”。問其為何必欲一見太子?和尚說,他一見我就安。太監據實稟報入內,皇后知其中必有原故,遂令其進宮。

嘉祐禪院嘉祐禪院
嘉祐禪院嘉祐禪院

宋仁宗是一位與佛教有夙緣的皇帝。據說他在初降生時,晝夜啼哭,吵鬧不息,太醫束手無策,宮中慌亂不安。至第三天傍晚,宮門外忽然來了一位癩頭和尚,司閽太監問其何事?答稱:“不化齋、不化緣,只要小太子見一面”。問其為何必欲一見太子?和尚說,他一見我就安。太監據實稟報入內,皇后知其中必有原故,遂令其進宮。宮女將太子抱出,猶自啼哭不已。和尚接過,雙手托起,只聽口中念念有詩:“莫哭莫叫,何如當初莫笑。”念畢,啼聲頓止,眾方驚喜。僧已飄然而去。原來,當初佛祖會聚眾仙曰:今世須降下一位明君,誰願轉世?眾皆默然不語,獨赤腳 大仙開顏大笑,因即轉世為帝,但降生後又覺懊惱,於是啼哭不已。這固然是一段神話,但仁宗好佛,史有記載。《大藏經》又名釋經,宋版宋紙,就是仁宗降旨首制雕本。該經卷帙浩繁,為史傳著名經文版本。
仁宗皇帝於嘉祐年間外出巡遊,久聞淮右招信縣(即舊縣)有敕建“大寺”,為國內名剎。再因淮河兩岸為兵空必爭之地,占爭亡魂不散,請旨超度。仁宗因此御駕親臨,攜水陸(即水中、陸地神佛絹畫,相傳為唐代名畫家吳道子手筆)、藏經(即大藏經)駐蹕於招信縣古大寺內。作七七四十九天水陸道場。仁宗日與方丈禪師談經說法,大有出世脫俗之感,竟至忘歸。後經隨行大臣文彥博、傅弼等勸駕,方始迴鑾、特將所帶水陸、藏經等施捨該寺,並在寺院門額親書:“嘉祐禪院”。從此該寺就名為“嘉祐院”。
嘉祐院的前身“大寺”,不因山水得名,不以神佛為名,而獨以“大”名之者,蓋因其廟宇宏大,殿閣羅列之故。舉凡一堂一殿,一樓一閣,無不氣勢雄偉一,造型典雅。裡面假山怪石。奇花異草,松風竹影,鳥語蟬鳴,更有荷塘魚躍,水榭月明,真是別具洞天,清幽佛境。
這樣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又是如何建成的呢?
原來南朝梁武帝蕭衍,畢生信佛,曾三度捨身同泰寺,由朝廷三度用錢贖出。大通元年,天竺禪師達摩來到江淮,梁武帝親自迎至金陵,因在江淮一帶敕建佛寺十餘所,其中就有古招信縣(舊縣)的這所大寺(所謂聖工)。至唐代憲宗,也信奉佛教,曾親迎釋迦“指骨”,以至國內佛教更加興盛,各大寺院皆為之一新。古招信大寺便修飾得恢宏壯麗,寺內僧侶如雲。再經宋仁宗親筆題名“嘉祐禪院”,該寺的名氣就更大了。
迨至元世祖時,疆土改制,將招信縣所屬,划去八堡歸泗縣,其餘統屬盱眙,廢去招信縣治。舊治及附近轄地改名舊縣鎮,當時尚有居民數千戶,原有庵堂寺院,依舊完好如故。
清乾隆初期,連年大水,泛濫成災。乾隆五十二年,黃、淮相繼決溢,舊縣淹沒,居民住宅及寺院均遷西阜高地,嘉祐院亦遷至華萬隆油坊的宅院(華是蘇州巨商,在舊縣經營油業)。雖僅有一所四合庭院,但具有大廈氣勢,且造型優美,仍可作為一所寺院。直至民國初年,每逢農曆六月初六(天貺節)遠近各界人士,都來敬香拜佛,特別是為了參觀“水陸”。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正月十九日下午,嘉祐院突然起火,居民趕往搶救,已無法撲滅,眼看聞名全國的古嘉祐禪院竟遭火災,《大藏經》亦化為灰燼。“水陸”雖被搶出,但以後迭經土 匪騷亂,多已散失無存。
其後,經該院寺僧參遠四方募化,集資千元,重建大殿五間,但已無力再塑佛像。這一大殿,先被學校借用,又為糧站倉庫。直至“文革”後才經文化部門報批成為國家文保單位。

相關連結:虎岩寺 少林寺 紫雲禪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