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廣東省梅州市古稱]

嘉應[廣東省梅州市古稱]

嘉應:古代行政地名為今廣東省梅州市名的由來傳說,是由於當地盛產“嘉應子”,又說東門外濠池上有一座宋朝時建的嘉應橋,當總督鄂爾泰奏升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為直隸州時,故欽定為“嘉應州”(今梅州)。

基本信息

簡介

嘉應嘉應
古代行政地名,為現在廣東省梅州市。

得名由來

名的由來傳說,是由於當地盛產“嘉應子”,又說東門外濠池上有一座宋朝時建的嘉應橋,當總督鄂爾泰奏升程鄉縣為直隸州時,故欽定為“嘉應州”。
辛亥革命推翻朝廷,州人議定廢嘉應州,復名梅州。1987年12月改成梅州市。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定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今梅縣區、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區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2013年10月,梅縣撤縣設區,結束了縣治,設立梅州市梅縣區。梅州市即轄5縣2區,並代管興寧市。

語言民族

嘉應嘉應

梅州市以漢族客家人為主,在豐順縣有部分漢族潮汕人。除漢族外,還有少量的畲族等少數民族人口。

梅州市大部分居民講客家話,境內梅江區和梅縣區的客家話在語言學上被稱為客家話的代表語言。另外,在豐順縣大約有11萬居民說潮州話。

經濟文化

2004年,梅州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71.64億元。

在農業方面,沙田柚、茶葉等三高農業是梅州最有特色的農業產業,曾被譽為“中國金柚之鄉”和“中國單叢茶之鄉”,

在工業方面,菸草、建材、電力、電子信息產業是四大支柱工業產業,梅州捲菸廠是梅州最有實力的企業之一。

梅州市的礦藏資源非常豐富,梅縣的銅礦、蕉嶺的石灰石、大埔縣的瓷土、興寧的煤礦、平遠的鐵礦都非常出名。由於2005年8月7日,在興寧市黃槐鎮一煤礦發生"8.7礦難",造成至少123名礦工遇難,梅州的大多數煤礦已經被封閉。

現在有梅州的大學就取名嘉應大學
梅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世界客都”之稱。

梅州,著名華僑之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金柚之鄉、單叢之鄉、山歌之鄉

旅遊景點

嘉應嘉應
梅州市內旅遊資源豐富,景點眾多,著名的景點有:梅江區的千佛塔、人境廬、泮坑旅遊度假村,梅縣區的雁南飛茶田省級旅遊度假區、陰那山省級風景區、葉劍英元帥故居和紀念館、聯芳樓、洞天湖旅遊度假區、雁鳴湖旅遊度假中心,平遠縣的五指石省級風景名勝區,豐順縣的豐順溫泉省級旅遊度假區、龍鯨河漂流、龍歸寨瀑布,蕉嶺縣的長潭旅遊度假區,五華縣的湯湖熱礦泥山莊,興寧市的合水旅遊區、神光山旅遊區;石馬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大埔縣的客家土圍樓-花萼樓等。

著名人物

黃遵憲——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何子淵(1865—1941),辛亥革命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梅州--興寧人,字:臨淑,諱:東漢。石馬“光裕廬”開基祖。

他信——泰國前總理(在任於2001年2月-2006年4月4日)。他的祖籍是梅州市。

葉劍英——原名宜偉,字滄白,廣東梅州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導人、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

友好城市
維多利亞(塞席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