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赤城志·卷一

東西二百四十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是為提封之境。 東西三百一十里,南北一百四十三里,是為提封之境。 東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四十里,是為提封之境。

嘉定赤城志·卷一

作者:宋·陳耆卿
縣蹙且鮮也。台自漢萌芽,僅號東南一尉,至後漢始稱縣焉,吳始稱郡焉,以迄於今,上下餘千載。余以《十道圖》、《九域志》及《輿地》、《寰宇》諸書考之,離合廢興,殆不知幾變也。即是以觀赤城志卷之一
 地里門一
禹別九州,周分百縣,州與縣之名昉此。然以受地則廣,以居民則富,非若今之州天下之大,其沿革可勝道哉。然自唐以前,頗號僻左,本朝南渡後,陶和染醇,文物滋盛,乃始以勝壤名天下,而官守者亦樂之焉。地之顯晦,時耶?人耶?余故博採以著於篇,分敘州敘縣。
敘 州
[上]台州,《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皆為越地。自王無彊(1)為楚所並,秦滅楚,為閩中郡。閩君搖率越人佐漢伐秦,漢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高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封劉濞為王,其地屬焉。孝景三年濞反,漢擊之,濞敗,走保東越。東越殺濞,濞子駒怨東甌殺其父,走閩越,勸之擊東甌。建元三年,閩越圍東甌,武帝遣嚴助發兵往救,閩越引兵去,東甌乃舉國徙江淮間,以其地為回浦縣,屬會稽郡,為東部都尉。按《郡國志》以章安縣東甌鄉為東部侯國,《通典》雲“東部,今臨海是也”。二說皆雲東部,獨《漢地理志》註:回浦,南部都尉治。光武時改回浦為章安縣,永和四年(2)析縣之東甌鄉置永寧縣,興平元年(3)析章安、永寧置松陽、始平縣,吳赤烏二年析永寧置羅陽縣,太平二年(4)析章安置臨海縣。以會稽東部立臨海郡,治臨海,取郡東北臨海山而名,屬揚州,尋徙治章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始平為始豐,羅陽為安固,析臨海之北置寧海縣,按《寧海土風志》,縣本漢回浦、鄞二縣,太元二年裂鄞之八百戶、安北鄉二百步置寧海縣,與前說微不同。四年析安固置橫陽縣。明帝太寧元年析永寧、松陽、安固、橫陽置永嘉郡,亦屬揚州。穆帝永和三年(5)析始豐置樂安縣,宋孝建元年析揚之五郡為東揚州,臨海與焉。梁武帝改為赤城郡,尋復為臨海縣。至德元年復為郡,治始豐。隋開皇九年平陳,郡廢,復為臨海縣,屬永嘉郡。廢始豐、寧海復入臨海。十一年置臨海鎮於大固山,移其縣於鎮。大業四年沈法興擅立為海州。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以臨海縣置台州,取天台山而名。此按唐史系四年,而《壁記序》乃雲“武德二年東南面行台仆射杜伏威改海州為台州”,舊經又雲“五年改為台州”,二說不同,當以史為正。復置始豐、寧海縣。六年陷於鋪公祏,七年賊平,仍置台州。省寧海入章安。八年廢始豐、樂安、章安三縣,入臨海。正觀六年改隸括州都督府。八年復析臨海置始豐。上元二年復置永寧。永昌元年復置寧海。神龍二年析寧海置象山縣。天授元年改永寧為黃岩。天寶元年改台州為臨海郡,乾元元年復為台州,隸浙江東道。肅宗上元二年改始豐為唐興,析臨海復置樂安。至德元年(6)郡徙治始豐。二年以象山隸明州。大曆十四年改隸浙江西道,僖宗光啟三年升德化軍。詳見魯洵作《杜雄墓碑》。洵乃雄吏,時為德化軍判官者也。嘉定中黃岩永寧江有泅於水者拾一銅印,其文曰“台州德化軍行營朱記”。唐末吳越王錢鏐有其地。梁開平三年改唐興為新興。見徐靈府《天台山記》注。錢氏寶正五年改樂安為永安。後唐同光初改新興復為始豐,晉天福初改台興,國朝建隆初復為天台。按《天台縣經》雲梁時已改曰天台,考《五代史》無之。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入版圖,隸兩浙東路。前後沿革皆即臨海縣為州治。景德四年改永安為仙居。領縣五,與兩浙道皆為南斗須女之分,其境壤道里之數各附於左。
州 境
州在東京東南二千九百二十五里,行在東五百四里。東西三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九十里,是為提封之境。東一百八十里人海,西二百一十三里蒼嶺入處州,南一百三十九里盤山入溫州,北一百四十五里關嶺入紹興府,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二百九十二里入海,西南一百九十二里括蒼山入處州,東北三百二十五里磕蒼山入慶元府,西北二百九十四里大盆山入婺州,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西二十里至三江,由江入溪八十里入仙居縣,九十七里入天台縣,南大江東南流一百里入黃巖縣,又八十里出海門,達溫、福諸邊海州軍,此水程也。
敘 縣
臨 海
[望]臨海縣,本漢回浦,屬會稽郡,東漢改曰章安,吳太平析章安置臨海縣(7),屬臨海郡。晉宋因之,後省入章安。隋開皇改為臨海,屬處州。後屬永嘉郡。唐武德復置章安縣,後廢章安復為臨海。
縣 境
縣在州東南二百三十步。東西二百四十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是為提封之境。東一百八十里牛頭山入海,西七十里黃奢嶺入仙居縣,南四十五里黃土嶺入黃巖縣,北六十五里杜潭嶺入天台縣,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一百二十六裏海門山入海,西南五十里括蒼山連燈壇山入仙居縣,東北六十里寧和嶺入寧海縣,此乃舊路,今只循桐岩嶺而行,以嶺脊為界,去縣五十五里。西北六十五里黃振嶺入天台縣,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水程與州同。
黃 岩
[望]黃巖縣,本漢永寧縣,唐上元析臨海置,屬台州。天授元年更今名。
縣 境
縣在州南六十里。東西三百一十里,南北一百四十三里,是為提封之境。東六十裏海門山入海,西二百五十里蒼山入仙居縣,南九十里嶠嶺入樂清縣,北一十里戍鋪嶺入臨海縣,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二百一十五里大閭山入樂清縣,西南三百里塵山入永嘉縣,東北六十里赤山村、西北七十里義誠鄉,皆入臨海縣,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南官塘九十里至嶠嶺入樂清縣,北大江二十里至亭山入臨海縣,又一百里入州,由永寧江東北三十五里入海口,東南三百二十里至上崎入溫州,此水程也。
天 台
[上]天台縣,本漢始平縣,晉太康改始豐,屬臨海郡。宋因之,隋廢。唐武德復置,屬海州。後廢,正觀復置。上元改唐興,梁開平改新興,後唐同光復名始豐,晉天福改台興,國朝建隆初改今名。
縣 境
縣在州西九十里。東西二百二十九里,南北七十二里,是為提封之境。東四十里筋竹嶺入寧海縣,西一百八十三里大盆山入東陽縣,南二十五里杜潭入臨海縣,北五十里石壘寨入新昌縣,是為四正之境。東南四十里黃振嶺入臨海縣,西南一百里紫蘀山入仙居縣,東北六十里靈墟入海,西北四十里關嶺鋪入新昌縣,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東南由始豐溪四十七里入臨海,又東北七十里入州,此水程也。
仙 居
[上]仙居縣,本晉樂安縣。宋因之,唐武德廢。上元復置,錢氏改永安,國朝景德更今名。
縣 境
縣在州西九十里。東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四十里,是為提封之境。東三十里界嶺入臨海縣,西九十里風門入縉雲縣,南一百里道者山入永嘉縣,北五十里黃榆山入永康縣,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一百五十里五部山入黃巖縣,西南一百里界繞山入縉雲縣,東北八十里盧坑山入天台縣,西北一百一十五里郭坦山入永康縣,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南大溪,自縣西五十里至石姥嶺東南入臨海界,此水程也。
寧 海
[緊]寧海縣,本吳臨海縣地,晉太康析置。隋開皇廢,唐武德析臨海復置,屬海州。後省人章安,永昌復置。
縣 境
縣在州東北一百七十五里。東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二百六十五里,是為提封之境。東一百三十里西溪嶺入象山縣,西六十里筋竹嶺入天台縣,南一百一十五里寧和嶺入臨海縣,北六十里柵墟嶺入奉化縣,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二百五十里牛頭洋入臨海縣,西南八十裏白溪源入天台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紫溪嶺入象山縣,西北八十里杉木嶺入奉化縣,是為四隅之境。多陸程。港自縣東便風一潮,過五嶼洋至牛頭洋小泊,潮入海門,一日夜至州,此水程也。
校勘記
(1)“無彊”,底本作“無疆”,誤。今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改正。按“彊”為“強”之異體。復按,《四庫全書》本(以下簡稱“四庫本”)作“無諸”,尤誤。
(2)“永和三年”,底本作“永建四年”,今從四庫本。按《宋書·州郡志》載:“永寧令,漢順帝永建四年分章安東甌鄉立。或雲順帝永和三年立。”《後漢書·郡國志》:“永寧,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鄉為縣。”當以《後漢書·郡國志》為正。然作“永建四年”者,恐宋刻之原本已然。
(3)“興平元年”底本作“興平四年”,誤。今從四庫本。按興平年號僅二年。復按:松陽、始平設縣之始,史料所載多有異同,民國《台州府志》卷三《沿革表考異》“興平二年分章安置松陽、吳初分置南始平縣”條考述甚詳,可參見。
(4)“太平二年”,底本誤作“太平三年”,今從四庫本。按《三國志·吳志·孫亮傳》:“太平二年,以……會稽東部為臨海郡。”此為各本之所據,作“三”當屬刊刻之筆誤。
(5)“穆帝永和三年”,“穆帝”底本作“康帝”,誤,今從四庫本。按晉康帝年號唯建元,永和為穆帝之年號。
(6)“至德元年,郡徙治始豐”,“至德”四庫本作“廣德”。按至德為唐肅宗年號,元年乃公元756年;廣德則代宗之年號,元年為公元763年,相去甚近,未詳熟是。復按,“郡徙治始豐”事,清代著名學者洪頤煊之《台州禮記》及民國《台州府志》俱詳加考述,均以為不足為據
(7)“吳太平”,四庫本作“吳太平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