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纂作者
人物生平
陳耆卿(1180-1236),字壽老,號篔窗,臨海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進士,十年(1217)授青田縣主簿,秩滿後升慶元府學教授,不久改任舒州教授,寶慶二年(1226)任秘書省正字,轉校書郎,紹定元年(1228)除秘書卿,三年(1230)為著作郎,端平元年(1234)兼國史館編修,遷將作少監,終國子司業。
評價
耆卿年幼時即有文名。他“八九歲學屬文,十二入鄉校”,不但才華出眾,又特別好學,因而最受鄉前輩的矚目。年青時仰慕“水心先生”葉適的學問,負笈投師。葉初讀其文,即讚賞有加,讀至佳處,不覺“驚詫起立”。葉適當時正因文字之傳未有所屬,擔憂學無傳人,及見耆卿,便“傾倒付之”。只是葉適對耆卿的過分賞識,使他身旁的人大多都不服氣,而葉則獨具慧眼,坦誠地說:“耆卿能以文人之筆藻,立儒者之典型,綜合歐、蘇,自成一家,他年成就不可估量。”葉是永嘉學派的巨擘,也是永嘉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生平提倡事功經濟之學,反對脫離實際的煩瑣議論,與朱熹、陸九淵空談性命之學反其道而行之。在乃師的訓陶下,耆卿學業大進,很快就成了葉適的入室弟子。學成歸里時,葉在臨別時贈之以詩云: 古今文人不多得,元佑唯四建安七。 性與天道亦得聞,伊洛尋源未為失。 耆卿終於沒有辜負乃師的期望,十數年後,已“卓然為學者宗”。
個人著作
耆卿作文甚夥,據宋人書目著錄,耆卿所著之《篔窗集》有三十卷,續集三十八卷。到了宋末時已多散佚,明初收入《永樂大典》,清乾隆間采入《四庫》。現在傳世的《篔窗集》即以《四庫》為底本,由清臨海葉氏蔭玉閣刊刻於光緒二十年(1894),內論文僅一百三十一篇,詩三十八首,詞四首,編為十卷,與原作數量相比,“所存僅十之一二矣”。
其它相關信息
《嘉定赤城志》的編纂,比較有一些波折。先是在南宋淳熙間台州知州尤袤以及唐仲友,都曾有心於此,但都因故而沒有實施。稍後的李兼於開禧間來知台州,亦有心修志,但在任時間太短,僅一年半即卒於任,尚未著手,已歸道山,亦未遂願。兩年後黃知台州,他一到任,即以修志為首務,聘請陳耆卿和陳維共當其責。大約化了一年多一點時間,初成草稿,不料黃又改知袁州,這事又擱了下來。一直至十餘年後的嘉定十四年(1221)齊碩來守台州,才又重將此事提上議事日程,於嘉定十六年(1223)春夏之交復行纂輯。此次再起爐灶,由陳耆卿為統纂,聘姜容為主事,由蔡范、陳維、林表民等分頭負責采益增訂,化了約半年時間全書告成。
宋刊原本大字黑口,半頁十行,行二十字,惜早已不傳於世。明弘治十年(1497)郡人謝鐸在纂修《赤城新志》的同時,重刊此書,現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藏有全本。南京圖書館、台灣中央圖書館藏有殘本。萬曆二十四年(1596),台州知府簡繼芳又修補弘治本重刊。北京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有藏本,上海圖書館藏有殘本。又日本國會圖書館支部內閣文庫則藏有明天啟六年(1626)補刻本。清編《四庫全書》時,據兩淮馬裕家藏抄本收入。現在社會上的通行本則系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臨海宋世犖重刻的《台州叢書》乙集本。宋世犖重刻此本時,明代所刊各本已很難見到。在臨海,僅洪頤煊和郭協寅二家藏有殘本。他們兩家互相影抄,各成全帙。宋氏又從二家借出,經校對後刻以行世。此書的宋刻本有圖十二幅,而宋氏清刻本已缺圖三幅,僅九幅。 台州編志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良好的傳統。早在三國時期,就已有《臨海水土異物志》的問世,南朝劉宋時又曾編著過一部《臨海記》,二者都是價值很高的雛形方誌。到了宋代,方誌編纂已趨成熟,陳耆卿等就在這一編志的鼎盛時期完成這一名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