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夔龍紋璧

商周夔龍紋璧

商周夔龍紋璧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召陳村西周遺址,直徑10.8厘米 孔徑5.9厘米。片狀,璧外沿一周有4個凹形和兩個山字形缺口。

這件商周夔龍紋璧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召陳村西周遺址,直徑10.8厘米 孔徑5.9厘米。片狀,璧外沿一周有4個凹形和兩個山字形缺口。兩面均有陰線雕刻兩條首尾相隨的龍,圓形眼,張口,卷上唇,翹鼻,長角後抿。腹下有一肢一足,身飾環紋。線條流暢,外沿上的凹形與山形缺口是龍的脊飾。白玉質,泛紅褐色。玉璧使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出現,商周更有發展。
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爾雅·釋器》載:"肉 (器體)倍好(穿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璦,肉好若一謂之環。"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璧,暖,環3種。從近年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製作玉器時,對於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口徑的稱為環,一般不再用"璦"這一名稱。
商周時期玉璧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這時的玉璧尺寸小於新石器時代,璧面切割平整,內外緣厚度相同,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鑽打孔,一股都很規整。商代玉璧多素麵無紋;周代大璧無紋,小璧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紋飾題材主要為龍、鳳、鳥紋。刻法常用寬細陰線加隱起陽紋相結合的手法,寬陰線斜挖而戍,極具特色。周代紋飾弧線較多,線條自然流暢,動物造型柔美。戰國至兩漢,由乾禮制衰落,玉壁開始大量被用來作佩飾玉和殮葬用玉。這一時期玉璧的用途相當廣泛,形式多樣,難以一概而論。從總體看戰國與漢代雖同屬一種鳳格,但在具體的喪現上,仍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點。
夔龍為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