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縣西關清真寺

商丘縣西關清真寺

該寺創建年代無文字記載可考。但據先人傳述,該寺始建於元末明初。清真寺大殿脊栩牽條上,至今尚有明末“正德穀旦重修”6個字,黑紅相間,字字清晰,這是該寺重修年代的確鑿歷史依據。1988年,根據商丘縣文化館對清真寺尚存兩塊特大天為青藍色琉璃瓦進行的考古鑑定,確認此瓦為明朝燒制。

基本信息

商丘縣西關清真寺
地址:河南省商丘縣西關
郵編:476100

簡介

河南省商丘縣西關清真寺,位於黃河故道之南,豫東平原正中,系河南省東部最古老、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聚居在寺周圍的穆斯林人口約200O多。解放後,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他們中有的經商,有的從政,有的任教,有的做工……安居樂業,各得其所。
該寺創建年代無文字記載可考。但據先人傳述,該寺始建於元末明初。
清真寺大殿脊栩牽條上,至今尚有明末“正德穀旦重修”6個字,黑紅相間,字字清晰,這是該寺重修年代的確鑿歷史依據。1988年,根據商丘縣文化館對清真寺尚存兩塊特大天為青藍色琉璃瓦進行的考古鑑定,確認此瓦為明朝燒制。
在一次挖土工程中,發現了清嘉慶十三年(18O8年)十一月的《清真寺碑記》殘碑一塊。
目前有兩塊保存完好的重修清真寺碑刻,其年代分別為1918年和1924年。“該寺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北有中國交通大動脈隴海鐵路,南有古來河繞城流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得天獨厚,加之縣城西關為歷史上商賈雲集之地,商業發達,居民較為富庶。因而,原清真寺建築規模十分宏偉。
該寺占地面積約7畝。有男、女兩座禮拜大殿。男禮拜殿由卷棚3間,大殿3間、二殿3間和窯殿1間組成,是一處古建築群體;女禮拜段由3間殿堂組成。另有大門樓5間、北講堂4間、南講堂3間、沐浴室4間,架子房2間,內宅6間、倉庫3間;加上北屋3間,水房2間,共有各式房舍45間。大殿由琉璃瓦蓋頂,上有吞脊滾獸,五個青色琉璃寶瓶裝飾在殿頂正中。大殿四周的牆面,接縫嚴密,青白分明;殿前有抱廈罩護。顯得典雅肅穆,古色古香。
民國十八年,由當時清真寺教長和理事們(或稱社首)發起,加上好義樂捐的皮貨商贊助。在清真寺創辦了回民子弟國小——原鄉國小。主任教師由當時的教育行政機關委派,薪金由廣大穆斯林捐資供給、當地著名前清文舉張保真(?一1958年)以及治學有方的徐文渠、蘇憲龍、張德洽、滿國珍和張錫同等老先生,都曾先後在該校任教,同時還有專職阿旬教授阿拉伯文及宗教知識.後因時局變化,該校於解放前停辦。在原鄉國小開辦的十餘年間,約有4O0餘名穆斯林芽率學子,在幽靜的清真寺院受過啟蒙教育。如1955年中央民族學院五年本科畢業生、現任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協副主席的沙占君(回族,商丘縣人),就曾就讀於該校。而解放初期就活躍在全國各條戰線上的原鄉國小的學生,至今仍有不少人健在。
可見,原鄉國小的創辦,為商丘穆斯林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機會,也為造就人才做出了貢獻。
“大躍進的年代”和十年浩劫中,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被破壞,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受到踐踏和玷辱。西關清真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順利執行,西關清真寺也在黨的陽光普照下,恢復了正常的宗教生活。1980年,廣大穆斯林自願捐助“乜帖”,對寺院進行了部分修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