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陽區西關清真寺

睢陽區西關清真寺

西關清真寺,又名歸德府清真寺,位於睢陽區西關。據傳該寺始建於元末明初。清真寺大殿脊檁牽條上,至今尚有明朝“正德穀旦重修”六個字,黑紅相間,字字清晰,這是該寺重修年代的確鑿歷史依據。1988年,根據商丘縣文化館對清真寺尚存兩塊特大天溝青蘭色琉璃瓦進行的考古鑑定,確認此瓦為明朝燒制。

基本信息

清真寺簡介

西關清真寺,又名歸德府清真寺,位於睢陽區西關。據傳該寺始建於元末明初。清真寺大殿脊檁牽條上,至今尚有明朝“正德穀旦重修”六個字,黑紅相間,字字清晰,這是該寺重修年代的確鑿歷史依據。1988年,根據商丘縣文化館對清真寺尚存兩塊特大天溝青蘭色琉璃瓦進行的考古鑑定,確認此瓦為明朝燒制。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

清真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7畝。有男、女兩座禮拜大殿。主體建築有禮拜大殿、二殿、北講堂、南講堂、水房、內宅、門樓等,共有各式房舍45間。大殿由琉璃瓦蓋頂,上有吞脊滾獸,五個青色琉璃寶瓶裝飾在殿頂正中。大殿四周的牆面,接縫嚴密,青白分明;殿前有抱廈罩護。顯得典雅肅穆,古色古香。清康熙五十二年(1712年)清真寺新建廣廈大門一座。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當時西關清真寺阿訇和社首發起,加上好義樂捐的皮貨商贊助,在清真寺創辦了一所回民子弟國小——“元香國小”。1938年,日本侵略軍駐進寺內。遭到破壞。十年浩劫中,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被破壞,穆斯林宗教信仰權利被剝奪,西關清真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順利執行,西關清真寺也在黨的陽光普照下,恢復了正常的宗教生活。1980年,廣大穆斯林自願捐助“乜帖”,重修講堂三間,內宅二間,水房四間,灶房二間。1990年,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寺管會和穆斯林民眾多方集資、集物,又對水房、大門樓和月台進行了整修。2002年,清真寺重修了大殿、北講堂、水房。大殿、講堂屋等建築基本保持了原貌。近幾年來,隨著政策的開放,不時也有外地教民前來禮拜與觀光。

清真寺匾額

該寺原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2年)歸德府賜“誠禱甘霖”和“誠能格天”金字匾額兩塊,大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清真寺碑記》和民國七年(1918年)、民國十三年(1934年)《重修清真寺碑記》各一塊。目前僅存民國七年、民國十三年《重修清真寺碑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