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春晚

啃老春晚

啃老春晚,是指央視春晚遵循老套路、老編排總是讓老面孔唱主角,偏好“啃老”的現象。有人認為若在老字輩身上能夠“啃出”好作品,是值得提倡的。但也有人認為拔除春晚“釘子戶”,不再“啃老”,既是民心所向,更是央視春晚“非如此不可”的歷史選擇。

簡介

馮鞏(左)春晚小品《不能讓他走》馮鞏(左)春晚小品《不能讓他走

2011年末,央視龍年春晚語言類節目進行了終審審查,審查現場並沒有多少新面孔出現,依然是老將唱主角。包括馮鞏、黃宏、蔡明郭達等在內的春晚常客,都攜自己的力作參加了彩排

央視春晚無論“面相”“談吐”都呈現老氣橫秋之態,老套路、老編排、老面孔唱主角,媒體稱之為“啃老”春晚,含有貶義。

原因分析

一、央視春晚的特殊定位、特別作用,使導演在節目編排、演員調配上受到很多實際情況制約,不可能那么隨心所欲,遊刃有餘。選擇那些“老江湖”、名演員,無疑更少風險,更事半功倍。

春晚“老面孔”趙本山春晚“老面孔”趙本山

二、這些“釘子戶”,對央視春晚來說,都可說是“元老”級別,都稱得上“台柱子”。在某種程度上,人家“過的橋”,比小導演們“走的路”,要多得多。春晚幾十年,一朝被涮下,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三、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新人上春晚比老人的接受度更難。如果沒有一鳴驚人的藝術才華,恐怕很難在這樣一個群星聚會的春晚中脫穎而出。比如第一次亮相春晚的台灣魔術師劉謙小瀋陽,都憑著自己的絕活,一夜走紅。這不是每一個第一次上春晚的新人都能夠做到的。像趙本山這樣更是鳳毛麟角。

四、春晚是需一批“黑馬”的湧現,可要落實“不拘一格降人才”並不容易。與此同時,既有專業知識,又富舞台經驗的春晚“釘子戶”們,他們在充當伯樂,培育藝術新人上,無疑更有優勢,更能駕輕就熟,更會獨具慧眼。春晚“釘子戶”重組,是一種創新的嘗試。

社會反應

正方

1、老演員們能有幸年年“光臨”春晚,並非易事。除導演的特別垂青,格外關照,演員本身定然在藝術造詣、表演功底、接近生活上,有獨到之處。能成春晚“釘子戶”,關鍵還是自身“強”。

2、春晚不認面孔,只能好作品。若在老字輩身上能夠“啃出”好作品,這樣的“啃老”,值得提倡。

反方

1、時代在變,觀眾主體和審美情趣也在悄然變化。一些春晚老面孔的表演風格、搞笑套路、肢體動作已固化成“標本”,無法再像過去贏得觀眾的共鳴,唯一的優勢只剩下“臉熟能詳”。與其安排他們象徵性地出場,還不如多給新鮮面孔一點機會,為央視春晚未來的30年培養“下一個趙本山”、“下一個馮鞏”。

2、觀眾們在除夕之夜這個特別的日子並不希望看到一台四平八穩、沒啥突出缺點也沒啥突出亮點的春晚,更希望看到一台能帶來更多樂子的春晚。拔除春晚“釘子戶”,不再“啃老”,既是民心所向,更是央視春晚“非如此不可”的歷史選擇。

現象解讀

春晚創新就像徒步穿越雷區,一步趟不準,就可能遭到億萬觀眾的狂轟濫炸。主推新人風險太大,一著不慎很可能滿盤皆輸;請老將壓陣,雖然好不到什麼程度,但至少能保證不會太爛。

啃老春晚意味著缺少起碼的危機意識,缺乏廣納天下英雄豪傑的胸襟,偏好“啃老”和“看人下菜”,挑選節目的標準過於“複雜”,總是把穩定和安全放到第一位,從而使許多新人、特別是一些民眾呼聲很高的草根,始終無法登上春晚的舞台。要真正實現“開門辦春晚”、“創新辦春晚” 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