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器物名稱】唐長沙窯龍把水注【材質類別】瓷器
【製作年代】唐代
【文物原屬】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器型規格】高21.5公分;口徑8公分。
器物簡介
該件龍把水注,為長沙窯產品之佳作。水注是唐代中期以後才發展出來的新式壺形器,主要是注酒或注茶水用,此與當時飲食方式改變有關。該件龍把水注,器身長圓、短頸、水注展口、假圈足、平底、角稜形短流,三並小系在肩部兩側,執柄塑成龍形,龍頭從壺頸部向器腹延伸;全器施以青釉,只在流及龍前半身浸褐彩為飾,龍形勇猛有力。屬長沙窯早期造型,其裝飾的藝術性極高,相當珍貴。唐代長沙窯瓷器造形與裝飾頗具特色,質地細膩,工藝優良。其工匠隨著唐三彩技法的傳入,逐步將原本為釉上彩的唐三彩技法轉變為先在坯上塗彩後再上釉的釉下彩技法,使鈷藍、銅綠、鐵褐色彩的表現轉易,因而在中唐、晚唐時得以蓬勃發展與外銷,廣受世人喜愛。[1]
相關資料
唐代長沙窯窯址自1956年被發現後,為中國陶瓷史的研究增添許多題材,爾後歷經1967、1974、1983年的深入調查與發掘,終使世人對此一不見文獻記載的瓷種獲得比較全面的認識並引起學界對唐代窯址的探討。唐代長沙窯窯址面積廣大,面臨湘江,屬於今日湖南省長沙縣轄區,在地理上正好緊鄰唐代著名的岳州窯;自北而南,包括銅官、瓦渣坪、蘭岸殂、長壟坡、石渚等地,大小窯址達二十餘處,隨處可見殘破陶片與堆積,可見當年生產盛況。而近年來由於各地唐代古墓的發掘,使得長沙窯瓷器亦大量出土,陜西、河南、河北、湖北、安徽、江蘇、廣東、廣西等地均有發現。
唐代長沙窯始燒約在初唐至中唐期間,最初為岳州窯系的一部份,而成為獨立窯場可能約在八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唐代的安史之亂,北方貴族南遷,使經濟重心移至江南,遂營造了長沙窯發展之契機,加上窯場製作陶瓷材料可就近取得,因而迅速興起。長沙窰的地理位置和對外交通條件十分優越,其產品可沿著湘江外運,越五嶺經水運抵達廣州;北上則可順著長江而下,然後流運至揚州、轉運寧波外銷,是故長沙窯產品分布至廣,包括韓國、日本、東南亞與印度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