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地理概況

唐石峽關與宋蕭關城同在一地。此地近年曾出土東漢時陶酒壺、唐代銅鑄如來佛像等珍貴文物。宋代為西夏境地,所謂"北控大漠,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的西夏疆域中的"蕭關"即指此地。蕭關城東西長500米,南北寬450米,基本呈正方形,城牆用黃土夯築,又以十字牆分割,為兵營和草料場,故又名草場。 驛藏關,唐原州七關之一。《民國固原縣誌》記載,驛藏關即瓦亭關也。這裡山嶺奇特,峽水迂迴,素稱要道。關築在瓦亭山西麓,瓦亭是東漢郵亭名,又是瓦亭關。由於驛站和關城在同一城內,唐時便名為驛藏關。此說如能成立,驛藏關即今固原縣南瓦亭。
景區特色
有人懷疑,在相距不到20公里不可能連置兩個關(隴山關、驛藏關)。所以,仍需考古發掘,進一步考證,暫且以瓦亭而論。關城遺址殘存,北高南低,依山傍水。外城呈不規則橢圓形,約1公里見方。北城牆建在山樑上。城牆現殘高1-4米,基寬5米。內城保存較好,東窄西寬,呈橢圓形,南北寬130~133米,東西長515米,城牆殘高5~10米,基寬9米,頂寬3米。設東西二門,城外有護城壕。1985年被固原縣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寧夏的旅遊業發展越來越快,旅遊設施也日漸完善,現在全省已有各類賓館、飯店近百家,僅銀川就有幾十家,其中有許多國內旅遊定點飯店,交通便捷、服務周到、價格合理,可以滿足眾多遊客不同層次的需求,不失為理想的下榻之所。
殘長城

國家2A級景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慶縣八達嶺長城西南,距市區約70公里。沿八達嶺高速路至延慶縣八達嶺鎮,再轉乘到達。是唯一獲得批准開放並建為旅遊景區的殘長城。殘長城位於八達嶺長城西南,是八達嶺長城防禦體系的西大門––石峽關長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誓滅大明,親自率軍東征,過黃河進山西,經大同克宣府,長驅直入,兵臨雄關八達嶺。但冒死衝殺,死傷無數,久攻不下。當地老者獻計,轉而奔襲石峽關。守將唐英中計離關,李自成趁隙破關直入,兵逼北京城。後人將這段歷史編成京劇,名為《三疑記》,廣為流傳。八達嶺殘長城是歷史風貌保持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這裡崇山峻岭,深溝險壑,墩堡相望,儘管城池垛牆大半已殘失,巨大的條石部分散落在城牆兩邊,均未經任何修復,但仍可看出其當年宏偉規模。遊覽路線以殘長城豁口處的敵樓為出發點,順著山勢向上延伸,內可看到破損的城牆、坍塌的豁口、殘缺的城樓。為方便遊人,景區設定了保障遊人安全的木質台階、扶手等輔助設施。據專家考證,這裡有兩處極具考古價值的古代遺址。一處是當年為修建長城就地取材而開採石條的石料場,場內仍可見到為修築長城而劈開的巨石,上面的鑿痕清晰可見;另一處是當年為燒制長城磚而建造的磚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