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傳位太子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正文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朝第七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隆基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擅長八分書,多才多藝。垂拱三年(687)封楚王。長壽二年(693)改封臨淄郡王。武周長安(701~704)中歷官右衛郎將、尚輦奉御。神龍元年(705)遷衛尉少卿。景龍二年(708)兼潞州別駕,加銀青光祿大夫。四年入朝,遂留京師。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被迫退位後,中宗李顯即位,恢復了唐朝國號,但政柄卻旁落在皇后韋氏手中。景龍四年六月中宗去世,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隆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後;武后、韋後餘黨略盡。少帝被迫遜位,相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隆基以除韋後功,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傳位太子,退為太上皇。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陰謀發動宮廷政變以廢玄宗,隆基密知之,乃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於先天二年(713)先發制人,賜太平公主死,盡誅其餘黨。改元開元。武、韋二後以來的動亂政局至此告終,唐朝進入了開元(713~741)至天寶(742~755)長達四十餘年政局比較穩定的鼎盛階段。
玄宗早年是一個英明果斷的封建皇帝,親身經歷過複雜的鬥爭,深知安定昇平的政局來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後,擢同州刺史姚崇為相。姚崇提出抑權倖、愛爵賞、納諫諍、卻貢獻、禮大臣等建議,玄宗基本上採納。開元四年(716)姚崇罷相以後,玄宗又重用宰相宋璟。璟善擇人才,刑賞無私,又敢於犯顏直諫。在姚、宋執政時期賦役寬平,刑罰清省,天下富庶。此後玄宗所用諸相張嘉貞、張說、韓休及張九齡等亦堪稱賢良,各有所長。玄宗在開元初年提倡節儉、毀乘輿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間鑄佛像寫經,選京官有才識者為地方都督、刺史,以後又適應時代的變化,在行政、財政、軍事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繁榮。時在籍人戶達到一千餘萬,生產獲得發展,民間出現糧食豐溢、布帛充盈的景象(見開元之治)。但與此同時,土地兼併盛行,農民逃亡日多,社會政治危機也已經伏下。
從開元末年起,玄宗在長期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漸發生變化。在政治上,他以為天下無復可憂,便深居禁中,怠問政事。自開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專權達十九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見重用;在對待周邊各族方面,玄宗熱衷於開邊,對吐蕃南詔契丹不斷發動戰爭,不僅惡化了民族關係,而且財政上也發生了用度不足的問題,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斂之臣,對人民加緊搜括;同時大量擴充邊軍,導致了軍事布局上的外重內輕,中央集權被消弱;在個人生活上,他專以聲色為娛,天寶二載後寵幸楊貴妃,放縱楊氏姐妹窮奢極欲,濁亂朝政,而李林甫死後楊貴妃從祖兄楊釗(即楊國忠)又成了專權的朝臣。玄宗在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政治上一再受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野心家的蒙蔽,終於在天寶十四載釀成了安史之亂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後,不到兩個月就占領洛陽,大約半年就攻破潼關,直逼長安。唐玄宗於天寶十五載六月急忙率從官及楊貴妃等離長安西逃,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禁軍譁變,殺楊國忠,玄宗被逼縊殺楊貴妃,軍情始定。此後,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肅宗。隆基率另一部分禁軍南逃成都,後被尊為上皇天帝。至德二載,唐軍在回紇援助下收復長安,玄宗由成都還長安,居興慶宮(南內),由陳玄禮、高力士等侍衛。
宦官李輔國曾因勸肅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肅宗寵信。安史之亂平定後, 他自以出身微賤,為玄宗左右所輕視,乃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係,後竟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西內)甘露殿,流高力士於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勒迫陳玄禮致仕。玄宗晚年憂鬱寡歡,於寶應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於神龍殿去世。葬於泰陵。

配圖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