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書基本信息
【文物命名】唐李白上陽台帖【作品名稱】上陽台帖
【作者】李白
【年代】唐代
【書體】行草
【材質】紙本墨跡
【規格】縱28.5厘米,橫38.1厘米
【字數】5行,共25字
【收藏】故宮博物院
清安岐《墨緣匯觀》、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有著錄。
法書作品內容
釋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①。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備註
① 清壯可窮:一作“清壯何窮”。法書寫作背景
李白724年(唐開元十二年)出蜀游三峽,至江陵遇道士司馬承禎,得到司馬承禎讚賞。後唐玄宗命司馬承禎到王屋山建立道觀,並題寫匾額。根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等有關記載,司馬承禎不僅道術精深,而且詩、書、畫皆有極高造詣,曾在陽台宮內作山水壁畫,畫高一十六尺,長九十五尺,畫中仙鶴、雲氣、山形、澗壑一一畢呈。《上陽台帖》為744年(天寶三年)李白與杜甫、高適同游王屋山陽台宮時所作。李白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台觀後,方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無緣再見。不見其人,惟睹其畫,有感而作《上陽台》。
法書鑑賞遞藏
鑑賞
《上陽台帖》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台”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鑑藏印。《上陽台帖》是李白傳世的唯一書跡。其落筆天縱,收筆處一放開鋒,宋黃庭堅評李白的詩與書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山谷題跋》)。
遞藏
《上陽台帖》曾入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獻給中央國務院。1958年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題跋
《上陽台帖》帖後有宋徽宗趙佶一跋,跋文為:“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通名)也。”元代張晏跋曰:“謫仙嘗云:歐、虞、褚、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元代書法家歐陽玄題詩云:“唐家公子錦袍仙,文採風流六百年。可見屋樑明月色,空餘翰墨化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