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

《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是劉寧的文學作品,該作品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信息

作 者:劉寧 著
出 版 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

出版時間:2002-9-1
版 次:1
頁 數:413
字 數:392000
印刷時間:2002-9-1
紙 張:膠版紙
I S B N:9787303056873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不僅通過列舉大量歷史事實證明了士人的“文官化”,而且將這種變化與士人創作緊密地聯繫起來,解釋了“元和體”特徵的生成原因。作者認為元白在詩里流露的反思現實、沉潛自適的理性氣質呈現出一種新的人格特點,它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對文官政治制度的理性認識,這種制度意識在中唐以後逐漸加強,深化了士人對政治的理性認識,促使士人的精神面貌更加理智和內斂。在考察“元和體”的影響時,作者還特別注意到“元和體”與晚唐體之間的中介,認為白居易在晚唐台閣唱和中的核心地位,使元白的“元和體”詩風對台閣詩人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這就通過台閣士人對白居易的接受說明了這種制度意識的普遍性。作者又分析了杜牧、許渾等身居州縣和幕府的詩人的精神氣質,指出他們的理想氣質與自居易等人消極制度意識的衝突,是他們排斥“元和體”詩風的根本原因。這又從對比映襯的角度進一步闡明了制度意識的鮮明特點。而唐末五代幕府文人的文官化及其消極發展,則更證明了文官制度意識的逐漸強化。這些看法,都較以前的同類研究深入了一大步,充分展示了中晚唐到五代士風發展的曲折性和連續性。
正因為全書清晰地梳理了元白“元和體”從中唐到五代的影響,本書最後一章論宋初詩壇的沿革才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說服力。關於宋初詩壇的問題,新時期出現過一些較有分量的力作,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從來沒有從宋初流行的幾種詩體的源頭去探討過它們的發展歷史和表現特徵。本書論述這一問題可說是水到渠成。前面的源流清楚了,宋初“白體”、“晚唐體”和“元和體”的關係、宋初諷諭詩與元和體的聯繫和區別自然也就容易解釋了。更重要的是,歐陽修提倡平易、革新詩文的意義從詩歌史的角度得到重新認識,各種歧見也可以迎刃而解。

作者簡介

劉寧,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副研究員,中國唐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韓愈研究會理事。1997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06至2007年,受中美富布萊特項目資助,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曾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韓國高麗大學中語中文學科,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近年關注中唐古文與儒學轉型、文章學與思想史、經學史的聯繫。
著有《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2002年)、《王維孟浩然詩選評》(2002年)、《春秋左傳學史稿》(合著,1992年),發表論文《“務去陳言”與“歸本大中”:韓柳古文明道方式的差異》、《屬辭比事:判例法與〈春秋〉義例學》、《毛詩詩教觀與思孟學派的思想聯繫》等五十餘篇;主編《歐陽修與宋代士大夫》(合編,2007年),譯有《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Peter K.Bol,2001年) 。

本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元、白之“元和體”及其精神意趣
第一節 元、白之“元和體”
第二節 元、白之“元和體”的藝術新變
一、入實趣味
二、品味、反思與感悟的理性趣味
三、使用散文句式
第三節 元、白之“元和體”的精神意趣
一、白居易對政治制度的關注
二、白居易的職責意識和安分觀念
三、白居易制度意識之局限的成因
第四節 元、白之“元和體”與古典近體詩的“主理”傾向
第二章 晚唐近體詩與元白之“元和體”
第一節 “晚唐體”與“元和體”
第二節 “晚唐體”與“元和體”的複雜關係
二、台閣詩人群對“元和體”的延續
1.台閣詩人群的形成
2.台閣詩人對“元和體”的繼承
二、姚賈詩風與“元和體”
1.姚合將苦吟與“求味”旨趣相結合――兼論姚賈差異
2.姚賈差異的成因――寒士精神與文官趣味
3.姚賈影響的流變――對前人晚唐五律分派意見的反思
三、許渾等人對“元和體”的反撥
1.許渾等南方州縣幕府詩人的處境與精神特點
2.許渾等人對“元和體”的反撥
第三節 李商隱對“元和體”的繼承與創變
一、七律:情思兼備
二、五律:詠懷與體物的深細結合
三、詠史絕句:感悟特色的融入――兼論與杜牧詠史詩的差異
第三章 唐末五代詩人群體
第一節 唐末五代詩人群體的構成方式
第二節 唐末詩人群體
一、寒素詩人群
1.繼承新樂府傳統的曹鄴等人
2.以“鹹通十哲”為代表的寒素詩人
3.曹鄴等人與“十哲”等人的交往及其創作差異的成因
二、貴胄詩人群
1.貴胄詩人群的核心成員
2.香艷詩風的影響
3.貴胄詩人群向昭宗朝朝廷學士詩人群的轉化
三、乾謁詩人群
四、隱逸詩人群
1.士隱
2.佛隱
3.道隱
第三節 五代十國詩人群體
一、中朝詩人群
二、南唐詩人群
三、西蜀詩人群
四、楚國詩人群
五、閩地詩人群
六、吳越詩人群
第四章 唐末五代詩歌流變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唐末五代各體詩歌的創作狀況
一、五律
1.接續姚合五律的“求味”旨趣――對賈島“求奇”傾向的迴避
2.清淺詩風的形成――“求味”旨趣的消極發展
3.李商隱五律的影響
二、七律
1.“元和體”與“晚唐體”的共同影響――唐末寒素及隱逸詩人、南唐詩人的七律創作
2.從李商隱到白居易――貴胄詩人的七律
3.譏彈時事與寫實的“賦”筆――乾謁詩人的七律與“元和體”七律的接近之跡
4.“元和體”的消極發展――五代中朝詩人的七律
三、絕句
1.議論與感悟
2.抒情方式的多樣嘗試
3.敘事功能的開發
四、古體與樂府創作的衰落
1.唐末古體創作的萎縮
2.唐末樂府詩的兩種取向
第三節 詩學的地域性發展――五代十國詩歌創作的特點
第五章 唐末五代詩學批評與詩歌創作的關係
第一節 空洞的風雅觀
第二節 司空圖“味外之旨”說與盛唐、中唐意境理論的變化
第三節 機械的比興與瑣碎的技巧分析――詩格、詩式類著作的兩種傾向
一、唐末詩格、詩式類著作的兩種傾向
二、生硬的風雅比附與機械的藝術分析
1.生硬的風雅比附
2.以“門”、“式”、“體”、“勢”論詩
三、瑣碎的藝術技巧分析
1.風騷問題居於次要的位置
2.瑣碎的藝術技巧分析
第六章 唐末五代“元和體”影響上升之外因分析
第一節 唐末五代政局與士人“文官化”的消極發展
一、大中之政:服務於皇權專制的重“文”之政
二、唐末五代文官政治制度的發展與嚴酷的專制政局
1.科舉成為根本選官之法
2.法令制度的強化
3.嚴酷的專制政局
4.腐敗的官場與科場
三、唐末五代士人“文官化”的消極發展
1.閒適意趣在官場的流行
2.寒士精神在科場的消失
第二節 幕府的專制政權化與幕府士風的轉變
一、唐末藩鎮的專制政權化趨勢
二、五代十國藩鎮政權化趨勢的加強
三、幕府文人的“文官化”及其消極發展
第三節 隱逸特點的變化與隱士的閒適意趣。
一、唐末五代士人的隱逸特點
1.失意、避亂之隱的流行
2.難以實現的高蹈理想
二、唐末五代士人隱逸特點的成因
1.崇隱風氣的削弱與士人強烈的仕進之心
2.功利性出處原則的流行
三、閒適意趣在隱士中的流行
第四節 元、白之“元和體”影響的上升
第七章 宋初詩壇的因襲與變革
第一節 元、白之“元和體”與宋初詩歌的關係
一、宋初“白體”、“晚唐體”與“元和體”之關係
二、宋初“元和體”的包融秀冶――南唐詩藝對宋初詩藝的影響
三、閒適意趣在宋初朝野的流行――宋初“元和體”流行原因初探
第二節 諷諭詩的復興與“元和體”的並存
一、諷諭詩的復興和“元和體”譏刺特色的恢復
二、諷諭詩復興的時代背景
第三節 西崑體與“元和體”的雅化――楊億等人提倡學習李商隱的動機
第四節 歐陽修提升“元和體”藝術品質,確立宋詩面目
一、歐陽修的“平易精神”――積極制度意識的建立
二、革新風雅觀
三、“以意為主”提升“元和體”藝術品質,確立宋詩面目
1.入實趣味的提升
2.理性趣味的提升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