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渭南橋陵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於陝西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裡是峰戀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地人們依其展翅欲飛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則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曾兩次登上皇帝寶座,但時間不長,無甚建樹,因能洞察形勢,選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為太子,並及時禪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宮廷政變,奠定了開元之治的基礎,所以不失為一個明智的君主。李旦卒於開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於渭南橋陵,並因此將蒲城縣改名奉先縣,隸京兆府。
結構
渭南橋陵因建於開元盛世,所以各種設施規模也就較大。就陵園來說它包括整個鳳凰山,四面由高大城牆,南牆長2871米,西牆長2836米,北牆東至2433米處為溝壑所斷,距西北角樓約450米,東牆全長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勢向西折進427米,再南至東門,直通東南角遺址。整個平面呈一規矩的刀把形。占地總面積為85萬平方米。朱色牆身寬1.3米,基寬3米,四周城牆夯土若隱若現。其基室就鑿造於牆中的山腹中,陵牆四周各開一門,即前朱雀、後玄武、東青龍、西白虎(東西門又名東華門、西華門),門前兩側均有石刻和門闕,陵牆建有角闕,陵牆周長約13公里。朱雀門內有獻殿遺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橋陵》石碑,系清朝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隸書。
記載
據記載,渭南橋陵當時地面建築除雄偉的九間獻殿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等,幾十年內房屋建築即達140間。陵園設有陵台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有折衝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工作。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諸葛官》,詩句有“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搖籃象設,活野開天庭”,“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宮女曉知署,祠官朝見星”。詩中對渭南橋陵的建設及官沒宮女供養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園地面建成築雖憶蕩然不存,然現遺蹟,物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布局勻稱,加上牆壁的社托,氣勢頗為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