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喪的興起
輓歌入禮,在漢晉時代興起,到南北朝時更加流行。有趣的是,輓歌習俗流行起來之後,唱輓歌的場合就不限於出殯送葬了。輓歌成了表達心中的痛苦,對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淒楚情感的一種宣洩。
職業
哭喪也是一種職業,但是這個職業現在很少了,在城市裡基本上消失了,比較落後的地方仍有。
一般的就是家裡子女比較少的這樣的才花錢喊人來哭喪,以示悼念。
哭喪的形勢
從形式上來看,現代民間哭喪歌,亦即輓歌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散哭";二是"套頭";三為"經"。散哭的特點是"隨心翻",想到什麼就哭什麼,搭著什麼就唱什麼,沒有限制。其內容主要是傾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對長輩的不孝,悲嘆自己的苦難身世。至於套頭,是有內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個尋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時候是哭別人的好處,訴自己的苦楚。"經"是結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後,由女兒或者媳婦唱"買衣經"、"著衣經"等。哭的時候眼淚不能夠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則的話屍體就會變成殭屍,沒有辦法腐爛,也就不能輪迴了。另外一種說法是,閻羅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淚痕,就會把他拒之門外,死者就只好在陰間之外受無邊的苦。另外,"著衣經"要在漲潮的時候唱,因為"漲"字有積攢家財的意思。如果在這個時候哭,他的家業就能夠像潮水一樣不斷地高漲。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兒還要給母親唱"梳頭歌"。不管怎么樣,入殮的時候會唱的子女和親屬都要唱"哭喪歌",傾訴自己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殯的這一天清早,長房媳婦要唱"開大門"。因為民間認為,人死了就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哭開大門的話,死者就會在陰間受罪。出殯的時候,女兒或媳婦要唱"出材經",回來後唱"床祀經"。唱"亭子經"是為了讓死者能夠在陰間路上歇腳乘涼。當設靈台的時候,要唱"靈台經"。
其它
這種唱經的習俗大多由女性來主持,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平安的到達陰間。
哭喪歌伴奏的樂器是鼓和鑼,或邊敲邊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數,如《三點水》、《麻雀鬧陣》。
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哭喪業正在悄然興起,並成星火之勢,職業哭喪人用他們的淚水和哭聲在演繹人間悲喜的同時,也為自己賺取錢財。
詞典
【詞語】哭喪
【全拼】:【kūsāng】
【釋義】:一種以哭的形式表達哀思的禮俗。
【詞語】哭喪棒
【全拼】:【kūsāngbàng】
【釋義】:舊俗出殯時孝子拄的棍子。
【詞語】哭喪著臉(現代漢語詞典中為sang輕聲)
【全拼】:【kūsangzheliǎn】
【釋義】:心裡不痛快,臉上流露出很不高興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