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地區哭嫁哭喪歌

浦東地區哭嫁哭喪歌

在上海市郊浦東沿海的南匯地區,數百年來長期流傳著唱哭嫁歌、哭喪歌的民間習俗。270年前修築的欽公塘,把南匯分成東西兩部分的自然區域。哭嫁歌、哭喪歌主要流傳在東半區海邊的書院、萬祥、老港、祝橋以及大團等地區。這一批土地成陸較晚,卻保留著十分古老的婚喪儀式歌。

信息

浦東地區哭嫁哭喪歌市級Ⅰ-2
哭嫁歌中的母女對唱哭嫁歌中的母女對唱

文化遺產名稱:浦東地區哭嫁哭喪歌
所屬地區:上海·南匯區 

遺產編號:Ⅰ-2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南匯區

遺產級別:市

概述

在上海市郊浦東沿海的南匯地區,數百年來長期流傳著唱哭嫁歌、哭喪歌的民間習俗。270年前修築的欽公塘,把南匯分成東西兩部分的自然區域。哭嫁歌、哭喪歌主要流傳在東半區海邊的書院、萬祥、老港、祝橋以及大團等地區。這一批土地成陸較晚,卻保留著十分古老的婚喪儀式歌。 
..
 
哭嫁歌、哭喪歌是我國民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一種禮俗歌。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孟子》上說:“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可見齊國時期已經有“哭喪歌”。哭嫁歌的產生年代更早,學術界大多認為起因於古代的掠奪婚姻,後來伴隨著家長制下的買賣婚姻,使哭嫁歌發展流傳下來。

哭嫁歌中的母女對唱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輯錄的《山歌》集裡,有一首《嫁》的短山歌,首句是“嫁出囡兒哭出子個浜”,把哭嫁風俗編進歌謠里唱,說明這種風俗在當時的吳語地區已很盛行。
到了清代末期,流傳在上海浦東地區的長篇敘事歌《白楊村山歌》里,有相當多的內容唱“哭嫁”,可見清代後期哭出嫁的習俗已流行於上海地區。
..
 
在南匯地區,原生態哭喪歌、哭嫁歌極其豐富。舊社會,南匯沿海人民經常遭遇颱風海潮等自然災害,生活極其困苦。因此他們常常借哭歌來發泄、悲嘆苦難的命運。過去沿海地區比較荒僻,交通又比較閉塞,這正好是成為哭歌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的重要環境。
哭嫁歌是舊時出嫁女子向姑娘時代哭別的歌,在正式場合,哭嫁歌須伴隨婚俗儀式而唱。在禮俗上允許她盡情地訴說,這種歌是在姑娘家感情無所阻攔的情況下盡情地發泄出來的,感情奔放激越。哭喪歌分為散哭、套頭和經三部分。哭歌來自當地民眾的口頭語言,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另外,南匯哭歌在當地已有數百年的傳唱歷史,它還是研究當地民俗的珍貴資料。
上世紀八十年代,南匯沿海地區的婦女大多能唱哭歌,還發現了潘彩蓮、張文仙、蘇炎奎、沈小妹(王學紅的師傅)、王學紅等幾十位優秀歌手。在這一地區,蒐集到哭嫁歌八千餘行和哭喪歌二萬多行。但是隨著老一輩哭歌手的去世,南匯哭歌的保護、傳承已迫在眉睫。

口頭語言

南匯哭歌來自當地民眾的口頭語言,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南匯哭歌在當地已有數百年的傳唱歷史,它還是研究當地民俗的珍貴資料。有專家說,南匯哭歌是漢族地區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