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哥窯瓷裂紋,有冰裂、梅花片、墨紋、細碎紋等形狀。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哥窯瓷“以粉青色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紋取冰裂、鱔血、鐵足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最下”。唐秉鈞《古瓷合評》說哥窯質厚耐藏。
名稱由來
傳說古代時在龍泉曾有兄弟二人燒窯。哥哥的燒造技術比弟弟高明,招致弟弟的嫉恨。為破壞哥哥的聲譽,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許多草木灰,而哥哥全無察覺。燒好後開窯一看,瓷器釉全裂開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紋,有的像魚仔紋,還有的像蟹爪紋。心地善良的哥哥見此情景驚呆了,怎么辦呢?只好拿到市場去處理,沒想到一到市場,人們對這種帶有裂紋的青釉瓷產生極大興趣,一搶而空,於是哥窯便由此而聞名天下。而弟弟仍燒造青釉瓷器,質量總是略遜於哥哥一籌,人們稱其為弟窯。
主要特徵

2、“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3、“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
4、“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瓷器特徵
開裂
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還原,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由於哥釉瓷細緻、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區分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儘管以後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價仍高達1000萬元以上。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文獻記載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卷六“鎮仿古窯考中關於”哥窯的記載,哥窯,宋代所燒,本龍泉琉田窯,處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當時別其所陶,曰哥窯。土脈細紫,質頗薄,色青濃淡不一。有紫鐵足,多斷紋隱裂如魚子。釉惟米色、粉青兩種,汁純粹者貴,唐代《肆考》云:古哥窯器,質之隱紋如龜子,古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碎器紋則大小塊碎。古哥器色好者類官,亦號百極碎,今但辨隱紋耳,又雲汁釉究不如官窯。
清代《南窯筆記》“哥窯”條記載:即名章窯,出杭州大觀之後,章姓兄弟,處州人也,業陶,竊做於修內寺,故釉色仿佛官窯。紋片粗硬,隱以墨漆,獨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數種。又有深米色者為弟窯,不堪珍貴。間有溪南窯、商山窯仿佛花邊,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窯者,用女兒嶺釉加椹子石未,間有可觀,鐵骨則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窯鐵足,釉面瑩潤多斷紋,風格特徵近類南宋官窯。哥窯器以紋片著稱,其中多為黑黃相交,俗稱金絲鐵線。
疑似窯址
1996年9月,在杭州老虎洞發現一處窯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兩次對該窯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獲取大量器物殘件、瓷片和窯具。經深入研究,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宋代地層中的遺物應為文獻所指的“修內司官窯”,而元代地層中的遺物是“傳世哥窯”,後者是仿造前者的,“傳世哥窯”的實質是南宋滅亡後仿官的產品。也有專家學者認為,老虎洞窯即《至正直記》所述的“哥哥洞窯”。至此;可以基本確定,傳世哥窯是元代的產物,絕非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哥窯。
2009年開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龍泉青瓷博物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再次向龍泉黑胎青瓷這一謎題進軍。他們在已有的龍泉溪口瓦窯垟窯址和新發現的小梅瓦窯路窯址中找到了燒制黑胎青瓷的龍窯遺蹟,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黑胎青釉瓷器標本。這為哥窯窯址的發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2年11月9日,來自中國科學院、社科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的20多位專家達成共識:文獻記載的哥窯在浙江龍泉。考古謎團
由於原來被認為哥窯的龍泉黑胎開片瓷被認為是“龍泉仿官”和“龍泉官窯”,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窯,文獻關於哥窯的記述被認為是以訛傳訛。然而,仔細研究和分析,就會發覺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其關鍵在於“龍泉官窯”和杭州郊壇下官窯孰先孰後的問題並未真正得到解決。由於“龍泉官窯”的立論建立在“龍泉仿官”的基礎上,認為仿官是不可能的,卻又與官窯相一致,自然是官窯,並認為杭州郊壇下不能滿足朝廷之需,再在龍泉燒造以充不足。這一觀點很自然地派生出杭州郊壇下官窯早於龍泉官窯的定論。
然而,沒有足夠的考古資料證明這一觀點,並由此還引發出種種疑團:郊壇下不能滿足朝廷之需,為什麼不就地擴充、就近擴充,而要到千里之外的龍泉建窯燒造?宋室南渡帶來了北方工匠,他們慣於圓窯用煤燒造,何以能在杭州建立龍窯用柴燒造?文獻關於哥窯的論述難道一定都是空穴來風嗎?哥不能仿官,但官卻可以仿哥,各朝各代的官窯都建立在民窯的基礎上,難道就不存在官仿哥的可能嗎?宋室南渡,皇帝漂泊13年,這期間南渡窯工在何處生存?如何生存?是吃皇糧還是自謀出路?這些疑問最終都聚焦在龍泉最初的黑胎開片瓷的年代和性質上,也就是說龍泉最初的黑胎開片瓷會不會是皇帝顛沛流離的十餘年中北方工匠和龍泉窯工技藝結合的產物?
性質界定

鑑定方法
裂紋
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
釉色
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再次,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攢珠聚球
就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徵,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底足
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