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邁德·澤維爾

哈邁德·澤維爾

哈邁德·澤維爾(Ahmed H. Zewail),美國國籍,化學家、物理學家。1946年2月生於埃及。1974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博士學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8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199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16年8月2日,艾哈邁德·澤維爾在美國去世,享年70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哈邁德·澤維爾教授 哈邁德·澤維爾教授

澤維爾於1946年2月出生於埃及。他曾在埃及亞歷山大大學就學,並取得科學學士學位,此後遷居美國繼續深造。

1976年起,他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

1982年,他加入美國國籍,同時擁有埃及、美國雙重國籍。

198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3年當選為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1999年因使用飛秒化學技術對化學反應過程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成就,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並被稱為“飛秒化學之父”。

2013年,澤維爾對媒體透露自己患有脊柱腫瘤疾病。

2016年8月2日,埃及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哈邁德·澤維爾在美國去世,享年70歲。

主要研究

哈邁德·澤維爾主要從事飛秒雷射化學的研究。他利用超短雷射“照相”技術直接觀測化學反應中的超快過程,開啟了一個從時域範疇來認識和理解化學反應的新時代,對現代物理化學、生物物理和化學以及原子分子物理等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發展了極為精巧的飛秒泵浦-探測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對一系列的光碟機動的化學反應進行了飛秒分辨的實驗研究。他領導的實驗室首次利用這一方法,對化學反應啟動後不同時刻給體系拍下了飛秒分辨的“快照”,並得到反應動態過程的演變信息。利用這一技術,他研究了一系列從簡單到複雜的化學和生物體系中各種類型的化學反應,包括單分子反應、雙分子反應和許多生物過程的反應,包括異構化、解離、電子轉移、質子轉移、分子內部的弛豫過程等。他還從理論上對這些過程進行了計算和模擬,並給出了很好的解釋,從而大大推進了人類對化學反應微觀過程在深度和廣度上的認識。他的研究工作使得人們對化學反應的選控能力進一步提升。近十多年來, 他還原創地發展了超快的電子束衍射方法,在他的實驗室被廣泛套用於研究晶體以及固體瞬態結構的變化、化學反應動態過程以及相變等超快過程,大大開拓了超快化學反應研究的範疇。

哈邁德·澤維爾對中國和中國科學界一直懷有友好感情,並為培養中國高級科學人才和促進中美和中埃科技交流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幾十年來,親自培養了多名中國籍博士,並且接納了相當數量的博士後及訪問學者,其中有多名科技工作者已經返回國內,工作在中國科技第一線,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他與中國科學界也有著密切的聯繫,他是復旦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的名譽教授,也是北京大學名譽博士,曾經獲得北大獎章。他多年來熱心與中國化學界的合作,主編的《化學物理通訊》(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是最早邀請中國科學家擔任編委的重要西方科學雜誌之一。他應邀到中國訪問,指導和推動了中國飛秒化學研究。

主要獲獎

199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中國科學院2009年新增院士

中國科學院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投票選舉,各學部常委會審查確認,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六屆五次會議審議批准,共產生了35名新院士。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的規定,經各學部院士對外籍院士有效候選人進行通信預選,各學部常委會討論排序,學部主席團六屆四次會議審議並投票產生正式候選人,並經參加院士增選評審暨選舉會議的全體院士投票選舉,共產生了6名外籍院士。
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在2009年12月4日公布。
數學物理學部孫昌璞 | 李安民 | 羅俊| 鄭曉靜 | 席南華| 崔向群
化學部萬立駿 |包信和 | 江雷 | 江桂斌 | 陳小明 | 周其林 | 唐本忠 | 塗永強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莊文穎 | 尚永豐 | 林鴻宣 | 侯凡凡| 隋森芳
地學部周衛健 | 鄭永飛 | 莫宣學 | 陶澍 | 翟明國
信息技術科學部劉國治 | 許寧生 | 懷進鵬 | 陳定昌
技術科學部於起峰 | 王曦 | 王光謙 | 王自強 | 王錫凡 | 申長雨 | 劉竹生
外籍院士菲立普 · 希阿雷(Philippe G. Ciarlet) | 哈邁德 · 澤維爾(Ahmed H. Zewail) | 徐立之(Lap-Chee Tsui) | 郎尼 · 湯姆森(Lonnie Thompson) | 馬佐平(Tso-Ping Ma) | 王中林(Zhong Lin Wang)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