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劉亦婷
《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是一本分享育兒心得和成長體驗的親職教育專著。作者是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和父親張欣武。本書2000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當年入選中國書協評出的“2000全國優秀暢銷書”,翌年躋身於“2001年全國十大優秀暢銷書”。至2006年春,本書已加印了70餘次,達187萬冊。
內容簡介:1999年4月,一則被廣泛轉載的新聞報導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關注——成都女孩劉亦婷被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四所美國名牌大學同時錄取,並免收每年的學習和生活費用,哈佛的錄取通知書中提到的“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讀者紛紛給劉亦婷父母去信討教“這樣優秀的孩子是怎么培養的?”劉亦婷父母決定寫作本書,與讀者分享他們的育兒心得和劉亦婷的成長體驗。
正文從媽媽劉衛華在孕期研讀早期教育理論的心得體會寫起,完整地記述了哈佛女孩劉亦婷0-18歲的成長過程。核心內容是父母在其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思路和培養方法,如: 0-6歲全面開發心智、國小階段塑造靈魂+訓練技能、逆反期調整教育方法、中學階段保持航向走向成熟、在各種社會實踐中觀察與思考、初次訪美的出色表現、衝刺哈佛的頑強拼搏……一直寫到女兒18歲時告別父母飛往哈佛就讀為止。書中使用了18年間積累的大批原始資料,使本書真人實錄的效果更為強烈。本書的敘述方式也別具一格,作者用拉家常式的親切口吻夾敘夾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感染力。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既給人美好憧憬又引人深思的書,無論是專家學者、教育者、家長,還是普通的孩子都可能從中找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引自《他們影響了一億家庭——當代中國十大家教主張》,主編陳建翔—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相關條目
社會反響:在應試教育未發生根本改變,素質教育仍在探索的大背景下,《哈佛女孩劉亦婷》介紹的家庭素質教育方法和顯著效果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北京晚報》以《〈哈佛女孩劉亦婷〉成家教“真經”》為題報導:讀者來信從全國各地雪片似地向劉衛華、張欣武飛去。一位讀者說:“這是一本好書,對中國大多數父母來說,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另一位讀者在信中寫道:“當我挑燈夜讀後,我被震住了,我感嘆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孩子的父母,如果沒有良好的情操及對生活的理解、感悟力,是無法在孩子成長的各階段及時給予各方面的指導和訓練的。”
《文匯報》在《什麼才是素質教育》專題中報導:面對銷量超百萬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及同類書籍,媒體在發出一片叫好聲後又提出了各種質疑。教出“哈佛女孩”的就是素質教育嗎?只有進“哈佛”才能證明我們是優秀的嗎?孩子一定要符合父母的期望嗎?——這樣一本書能引起社會各界如此的關注並不是偶然的。華東師大教育科學院副教授金忠明說:“素質教育”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究竟什麼才是素質教育,怎樣才算素質教育,顯然是人們所關心的,這股“素質教育出版熱”以及它所引起的爭議正是找尋這個答案的迫切需求的外在反應。“哈佛女孩”給我們提了個醒:素質教育走到今天是該“找答案”的時候了,這是我們從認同到實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的一個坎兒。
一位讀者在《海峽都市報》的專題討論中寫道:長久以來,我一直被現代“小皇帝”的問題困擾著,我們擁有著比過去十年強幾倍的教育條件、生活條件和物質條件的同時,也擁有著比過去十年多幾倍的驕縱、蠻橫、自私、缺乏愛心和教養的孩子。《哈》之所以打動了我是因為在截止到今天的連載中,亦婷的母親反反覆覆地說明著情商的重要性,也就是“良好的道德情操、樂觀幽默的品性、面對並克服困難的勇氣、自我激勵、持之以恆的韌性、關心他人的善良、善於與人相處、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對於她來說孩子最大的成功應該是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而不僅僅是考上哈佛吧。
社會各界對“哈佛女孩熱”的持續議論和本書罕見的暢銷態勢,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家庭教育類圖書出版潮,以至於形成了一個新的圖書門類,並催生了一批以提供親職教育服務或培訓為業的民間教育機構。
專家評價: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副教授陳建翔博士在《成功的背後》一文寫道:
“一個普通孩子的成功,也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成功。
一個普通的孩子為什麼能夠成功?一個普通的家庭為什麼能夠成功?其中必有它的原因。但是,也許是出於對成功的渴望和羨慕,我們過分渲染了劉亦婷的成功,卻沒有去追問和細想她成功後面的東西。
後面的東西就是家長的觀念、方法,以及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辛勤努力。
他們始終保持不斷學習的態度,善於捕捉任何有關養育子女的領先觀念和科學信息;他們理智地處理好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係,充分挖掘和發揮雙方的優勢,讓女兒受教育的兩條腿能協調前進;他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恆心,女兒要進步,自己必須要進步,總是以身作則為女兒樹立好榜樣;他們不是教師、不是教育家,卻為教育打開了一扇視窗——成功的家庭素質教育。劉亦婷無疑成為現代親職教育追求子女成功的範例,在她身上體現著新世紀親職教育的潮流:培養子女學業優秀而又全面發展、既有鮮明個性又有社會責任感。
可以說,張欣武和劉衛華恰好在中國素質教育發展的關鍵時期為社會提供了一個實踐範例。”(引自《他們影響了一億家庭——當代中國十大家教主張》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