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念
咽喉神經官能症亦稱癔性咽喉異感症。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多種咽喉異常感覺或幻覺。患者女性多於男性。其原因與精神因素有關,如癔病、疑病症、恐癌症、神經衰弱、焦慮、精神分裂症、神經官能症、外傷後精神創傷等。
疾病原因
一、非器質性病因:由於癔病、疑癌症、焦慮狀態,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誘發咽部神經官能症。
二、器質性病因:
1.莖突過長症、頸椎病、頸動脈炎等。
2.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使咽部末梢循環發生病理變化,從而造成神經功能障礙而引起咽異感症狀。
3.神經肌肉痙攣疾病:比如咽肌痙攣,食管肌痙攣、賁門痙攣等都可以誘發咽部異常感覺。
4.返流性食管炎及胃病:在咽部產生一種反射擊性堵塞或緊迫感。
5.扁桃體結石、角化症、懸壅垂過長、舌扁桃體肥大、慢性鼻竇炎、環杓關節炎等都可能誘發咽部神經官能症。
6.咽、喉、食管、賁門部癌腫早期。
7.其他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內分泌功能障礙,更年期綜合徵、甲狀腺機能減退,重症肌無力,皮肌炎等。
症狀
咽喉神經官能症症狀複雜多樣,患者咽部可感到似有異物、蟻行、灼熱、緊束、悶塞、狹窄等感覺,有的病人感到咽部有樹葉、髮絲、線頭、腫物及痰粘著感,也有的感到頸部緊壓感而不敢扣領扣。以上感覺在病人做空咽動作時明顯,而進食時則減輕或消失,一般無疼痛或僅有輕度咽痛。症狀常隨病人情緒起伏波動,異常感覺也可隨時改變。診斷本病應詳細檢查,如食道鋇透、胸透、間接喉鏡等,以排除器質性病變。
治療方法
治療上對病人應進行耐心的解釋,使其去除不必要的顧慮,維生素等藥物治療,或用暗示治療。預防本病應積極參加各種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戒除菸酒。
中醫稱本病為梅核氣。以如有梅核塞於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而得名。每因肝鬱脾滯,痰氣互結於咽喉而發病,症見患者自覺咽喉中有異常感覺,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沒有疼痛,不礙飲食。其症狀每隨情志之波動而變化,時輕時重。全身症狀每見精神抑鬱,多疑,胸脅脹滿,納呆,睏倦,消瘦,便溏,婦女常見川經不調,舌質日暗滯,脈弦。治宜疏肝解郁,行氣導滯,散結除痰。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最早描述了“婦人咽中如有炙臠”的症狀。本病的的病因病機是“七情氣鬱結成痰涎,隨氣積聚”而成。肝主疏泄,情志所傷,肝失條達,肝氣鬱結,循經上逆,結於咽喉,或由肝鬱乘脾,脾失運化,津液不得輸布,積聚成痰,痰氣互結於咽喉而發病。
《醫宗金鑒》中記載:此病得於七情鬱氣,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薑,辛以散結,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飲行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鬱氣,故用半夏厚朴湯行氣散結,降逆化痰。本病針刺治療以疏肝理氣,寧心安神,化痰散結為法,取合谷、內關、太沖三穴以疏肝理氣,豐隆穴化痰散結,局部配以豪針刺廉泉穴,具有利咽作用,為局部與循經的配合。本病治療方案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運用中醫心理療法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祖國醫學十分重視精神因素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本病多因情志波動,氣機不暢而致病。中醫素有“七情內傷”之說,表現為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憂則氣聚。其共同的病理變化都是擾亂氣機,致氣機逆亂。
《內經》中記載了開導治療,遂情治療,發泄治療,喜樂治療,轉移治療,釋疑治療等多種心理療法。在臨床醫療實踐中,廣泛運用多種中醫心理療法,通過向患者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預後、轉歸,轉變患者對不良病理體驗的錯誤認識,加強醫患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入針對性的中醫心理治療,能顯著提高本病的療效。中醫三聯療法治療梅核氣,療效肯定,值得進一步推廣。
咽喉神經官能症以咽部異物梗阻感為主要症狀,但不妨礙飲食,咽、食道、胸部檢查均無器質性病變,但患者自覺症狀嚴重,思想負擔較重,西醫缺乏針對性治療。 咽喉神經官能症的發病原因主要是情感方面的因素,所以 咽喉神經官能症的治療必不可少的需要用到心理的一些療法。
中藥秘方
(一)
【辨證】痰濕中阻,痰氣上逆。
【治法】行氣化瘀,清咽利膈。
【方名】梅核氣湯。
【組成】香附子12克,青皮12克,陳皮12克,木香12克,鬱金9克,烏藥9克,蘇梗12克,厚朴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高文武方。
(二)
【辨證】七情鬱結,氣滯痰凝。
【治法】理氣開郁,降逆化痰。
【方名】四花解郁湯。
【組成】綠萼梅6克,玫瑰花6克,佛手花6克,厚朴花6克,姜半夏5克,白茯苓10克,遠志肉10克,白芍藥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戴祖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