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圖壁岩畫

呼圖壁岩畫

呼圖壁岩畫,位於呼圖壁縣雀爾溝鎮10公里以外的南部山區寬溝附近山下,面積4至5平方米,距離康家石門子岩畫30多公里。岩畫展現的是狩獵的場景,岩畫中有大頭羊、馬等動物。此處岩畫運用的是點鑿法,而且鑿畫的人已經掌握了動物的形態,使得岩畫非常形象逼真。經初步考證,岩畫創作時間可能為春秋戰國時期。

簡述

呼圖壁岩畫呼圖壁岩畫

呼喚生命——呼圖壁岩畫

新疆昌吉 呼圖壁縣西南的天山腹地中,有一片地區山勢陡兀,石壁豁開如闕,當地老百姓稱之為“康家石門子”。據說是因為清朝時有戶姓康的人家為躲避戰亂逃到這裡,故而得名。1987年夏天,石門子山溝里一處岩刻的發現,給這座寂靜的小山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康家石門子附近,青山綠草如茵,山坡之上野花爭艷,花草的芳香、泥土的清香瀰漫在空氣之中,醉人心脾。順著一道由雨雪水匯成的清澈山泉前行,赫然看到群山之中一座赭紅色的崗巒,山形如壘似砌,奇幻詭譎,峭壁之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人像。人像有男有女,或站或臥,或衣或裸,手舞足蹈,姿態各異,那裡便是3000年前塞人祖先進行生殖崇拜活動的聖殿。

霍然千丈的石壁上,岩畫猶如凝固在崖壁上的大型群舞造型。最高處是一群在祭祀活動中跳著歡快舞蹈的少女,她們扭動著修長的身體,挺著豐滿的胸部,上下翻舉著兩臂,微曲著雙膝,雙腳似在輕輕蹬踏,整個動作洋溢著歡快愉悅之情。畫面左側斜臥著一個男子,面容粗獷、體魄強健,正將其碩大的男根指向女方。畫面用誇張的技法表現出男女性愛的歡悅和生命力的張揚。

介紹

呼圖壁岩畫呼圖壁岩畫

岩刻畫面的中心是一幅表現男女媾和的雙人舞。特別地用一個雙頭同體的人像來表現主題。眾多的裸體男性圍繞在其周圍,誇張地顯示著他們勃起的陰莖。左上方的兩幅交媾圖中,有人身猴面的男性,還有幾隻性器官被突出刻畫的雄老虎,將原始部落的生殖崇拜表露得更加淋漓盡致。畫面的右下方,有一組隱喻人口繁衍的畫面,揭示了整個岩畫的主題。畫面上的男性,以極度誇張了的生殖器直指一個女子,女子則頗具手舞足蹈的歡快狀。在兩人之下是50多個歡蹦亂跳的小人。叫人體味到塞人祖先對子嗣生育、種系繁衍、氏族昌盛的美好企盼和祝願。這100多平方米的龐大岩畫像是一首生命狂歡曲,它絲毫沒有讓人感覺到任何猥褻,有的只是一份原始生命的純淨和熱烈。

在眾多熱烈的舞蹈場面中,有兩組“對馬圖”格外引人注目。它們位於岩刻的最上層,是畫面的主體部分,是氏族崇拜的標誌。“對馬圖”中。九個高大的裸女頭戴平頂高帽,美麗的翎毛分揚在帽子左右。個個鵝蛋臉、高鼻大眼,秀美異常。她們擺動兩臂,圍繞著兩組“對馬圖”輕快地起舞。左邊一組為一對雄馬,右邊是一對雌馬。對馬的頭部、前後腿都環繞形成一個封閉的圖案。兩組對馬位置左右相對,牡器勃起,構成一組嚴格對稱而且造型優美的圖案。康家石門子是天山中水草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產馬最多的地區之一。不難想像先民們對馬的重視,並把馬作為其生殖崇拜的圖騰。

在岩畫點西邊,有一處泉水從離地面3米多高的石縫裡一滴滴落下,常年不乾,遂被人稱為“神泉”。據說,這神泉是當年開鑿石門子的神仙補償給這裡的人們的。因為神仙開通石門的時候大水泛濫,淹死了無數生靈,神仙覺得內疚,便留下了岩刻作為神跡,好讓人們在此祈求人丁興旺。神仙還在岩刻附近開鑿了神泉,讓人們飲了神泉的水便能生育。如今,那開鑿石門子的神仙已不知了去向,塞人祖先原始的性交崇拜和生殖崇拜的信念卻留在了這赭紅的峭壁之上。這是人類祖先在遠古險惡多災的環境裡的生存戰鬥的實錄,是生命的禮讚,是對創造生命的謳歌。

造型特徵

呼圖壁岩畫呼圖壁岩畫

呼圖壁石刻岩畫遺存中人物正面角度的造型方式,與國內北方地區岩畫中普遍採用的側影式人物造型有著較大的區別。該處岩畫體現了早期部族,對具有特定含義的形象完整性的重視與要求。本文指出正是原始的宗教因素影響,使得早期的部族在造型時格外注重形象的完整性;同時,正由於呼圖壁石刻岩畫中的人物造型始終遵循或因襲正面的造型方式,所以岩畫中的人物造型呈基本相同姿勢。側面和正面角度相結合,組成二維的“側面正面律”造型方式,在古代埃及的造型藝術中運用的較為普遍。由於古代埃及的人物造型,受到嚴格的宗教程式化要求和限制,並一直保持著這種側面和正面相結合的雕刻造型形式達幾千年之久,所以“側面正面律”造型特點成為古埃及繪畫和雕刻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埃及藝術之外的一些早期文化遺存中,能夠發現另一種造型方式——從正面角度對人物各部位進行塑造的正面造型造型特點。如在新疆境內的呼圖壁康家石門子石刻岩畫(以下稱呼圖壁岩畫)中,就具有這種正面造型的造型特點。目前對此處岩畫的研究,大都從考古或歷史學的考證,關注於對其民族及內容的解釋,並一致傾向於生殖崇拜主題的觀點。

地理位置

岩畫地處天山北麓,海拔1500米,刻在離地面2.5米的山崖石壁上。

2009年2月,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文物部門獲悉,呼圖壁縣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發現一處狩獵岩畫。岩畫位於呼圖壁縣雀爾溝鎮10公里以外的南部山區寬溝附近山下,面積4至5平方米,距離康家石門子岩畫30多公里。

內容及特點

呼圖壁岩畫呼圖壁岩畫

呼圖壁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張鳳祝介紹,這次發現的岩畫展現的是狩獵的場景,岩畫中有大頭羊、馬等動物。與康家石門子磨製岩畫不同的是,此處岩畫運用的是點鑿法,而且鑿畫的人已經掌握了動物的形態,使得岩畫非常形象逼真。

岩畫刻於一片頂部前傾的闊大石壁上,東西長約14米,上下寬約9米,是迄今在國內發現的最大的原始岩畫巨著,卻只占了石壁居中的一小塊地兒,那石壁,則成了偉然的畫框。這一片岩畫,大大小小鏤刻了300多個人物,大的超過真人,小的只有十幾厘米,還有賓士的馬,躍動的,幾處難解的“圖騰”;其筆觸之生動,構圖之鮮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置於巨畫中間的9個舞蹈中的女郎,寬肩蜂腰,揚手甩臂,踢踢踏踏,婀娜多姿。很像今天拿姿作態的時尚模特兒在跳著現代的搖滾。那種一致,那種形態,讓人心靈震撼、由衷感嘆,萬般訝異!岩畫上許多頭像,已不是畫,而是浮雕。那眉眼鼻準,各有特色;喜怒哀樂,自成一體。畫中,則是女多男少,但極少的男性們都突出了碩大的生殖器,也有幾個男性正與女子們在同床甚至交媾,甚至由此淋漓出點點滴滴的“小人兒”綿綿延延,充分表現了原始社會後期的“生殖崇拜”。

經初步考證,岩畫創作時間可能為春秋戰國時期。這類岩畫在阿爾泰山、崑崙山等地均有發現記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