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義,字鳳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益陽人。現代著名作家。1908年8月9日生出生於私塾教師之家。1924年秋考入長沙省立第一中學,在師長王季范、徐特立等影響教育下,思想追求進步,喜愛新文學。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輟學回縣在高小任教。
1928年春隨周起應(周揚)到上海,後考入江灣勞動大學經濟系學習,參加革命互濟會活動。1930年春因散發傳單被校方開除。不久返鄉,開始從事文學寫作和翻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到上海神州國光社當校對員。1932年一二八事件後,因參加工人罷工被捕入獄。1934年7月被保釋出獄。後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負責編輯左聯秘密會刊,任中共左聯黨團成員,並任《時事新報》副刊《每周文學》編輯。他積極從事左翼文藝運動,翻譯了《被開墾的處女地》、《秘密的中國》,譯著近百萬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赴華北抗日前線八路軍前方總部和晉察冀邊區參加抗日戰爭工作,任戰地記者,寫出報告文學與散文集。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參與地下黨領導工作,並參加編輯《抗戰日報》。
1939年5月被周恩來調到桂林,任《救亡日報》編輯,並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籌備委員。同年12月到達延安,任魯迅藝術文學院編譯處處長兼文學系教員,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執行委員、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曾擔任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員、《解放日報》副刊編輯,創作了《牛》等短篇小說。
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1944年任《解放日報》社副刊部副部長並主編文藝副刊,同年冬任八路軍南下第一支隊司令部秘書,隨軍南征。1945年日本投降後,任中原軍區《七七日報》、《中原日報》社副社長。
1946年後被調往東北,創作了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已成為紅色經典,被改編為電影,在20多個國家翻譯出版,獲1951年度史達林文學獎。在東北,先後任中共區委宣傳委員、松江省委宣傳處處長等職,參加土地改革運動,並編輯《松江農民報》。
1947年開始創作《暴風驟雨》。1948年調任東北文協《文學戰線》主編。1949年7月被選為全國文聯和全國文協委員。
從1955年至1965年,他回家鄉創作了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和20多篇鄉土短篇小說,開創了鄉土文學的新主題、新風格,享有“南周北趙”之美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瀋陽魯迅藝術學院研究室主任、政務院文化部編審處負責人、湖南省文聯主席兼中共黨組書記等職,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連續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和全國作家協會理事,併兼《人民文學》編委和《湖南文學》主編。他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和參與編劇拍攝的《解放了的中國》影片,先後獲得史達林文學獎金,《湘江之夜》獲全國短篇小說一等獎。他是中國現代卓有成就的優秀作家。1979年9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說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選集》、《立波文集》。
作品分析
《暴風驟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是一部反映解放區土改運動的小說,與《桑乾河上》一起成為“土改小說”中的最重要的作品。《暴風驟雨》分為兩部,第一部寫的是1946年黨中央“五四指示”下達後到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前,哈爾濱附近一個叫元茂屯的村莊,在工作隊領導下,鬥垮惡霸地主韓老六,打退土匪進攻的故事。這一部以趙玉林為主要人物。第二部寫的是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后土改運動進一步深入的鬥爭,以郭全海為主要人物。整部小說大規模地完整地再現了解放區土改運動的進程。
《暴風驟雨》的人物和情節都比較單純,但反映土改鬥爭的規模比較大,過程比較完整。作品從工作組進村掀起土改鬥爭寫起,除了寫鬥爭惡霸地主外,還寫了土改複查,分土地,挖浮財,起槍枝,打土匪,一直到最後掀起參軍熱潮。作品分上下兩部,第一部反映的時間是一九四六年黨中央《五四指示》下達后土改鬥爭的第一階段,第二部則是寫一九四七年十月末《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後的情況。作品以東北地區松花江畔一個叫元茂屯的村子為背景,展示了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畫面,使人們清楚看到被封建生產關係束縛了千百年的中國農村是怎樣在政治、經濟、思想以至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經歷著偉大的變革,歌頌了中國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衝決封建羅網,朝著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
《暴風驟雨》成功地塑造了趙玉林、郭全海等貧苦農民形象。趙玉林在日本帝國主義和惡霸地主韓老六的雙重壓迫下,老母餓死,妻子討飯,全家三口都“光著腚”(因此他外號趙光腚),蹲過監獄,受過殘酷的私刑。郭全海的父親在舊社會被韓老六害死,自己十三歲就當了韓家的馬倌,跟韓家是兩代血海深仇。他們在工作隊進村前還無可奈何地過著被壓迫被奴役的生活。一旦受到工作隊的啟發,他們內心深處的革命火種就熊熊地燃燒起來,任什麼力量也不能撲滅。在這裡,作者強調了土改運動的民眾基礎,強調了這一偉大革命的必然性。儘管作者也寫了他們的弱點(如趙玉林的缺乏鬥爭經驗,郭全海在壞分子掌權後鬥爭意志一度消沉),但更主要的是突出表現了他們勤勞樸實、積極勇敢、大公無私、不怕犧牲的高尚品格。至於其他一些人物如白玉山、小馬倌呈家富,婦女如趙大嫂,白大嫂,劉桂蘭,也大多鬥爭積極,個性鮮明。
從藝術形象的塑造看,趕車把式老孫頭是全書中寫得最豐滿的一個人物。這是個暫時還殘存著落後自私的缺點然而又熱切盼望翻身解放的老一代農民。他有些膽小自私,愛吹牛,好面子,但當看到地主勢力開始真正崩潰時,他也抑制不住內心的高興,積極地投入了鬥爭。趕車的生活經歷,使他沾染了舊社會的一些壞習氣;然而豐富的生活知識和開朗的性格,也使他很有風趣。作者是懷著滿腔熱忱和熱愛的心情來寫這一人物的,藝術上也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既概括又具體地寫出了這一類農民的特點,因此人物形象刻劃得頗為成功。除此之外,老一代農民形象老田頭的性格也寫得相當鮮明。
《暴風驟雨》反映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相當鮮明的。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妄圖爭奪和固守東北,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放手發動民眾,不斷壯大革命力量,“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因此,東北的土地改革運動十分必要和重要,和同時期一般老區相比,顯得更為尖銳而緊迫。東北的土改運動實際上和清匪反霸鬥爭緊緊結合在一起,和解放戰爭有著密切的關係。前線戰爭形勢影響土改鬥爭的進行,而土改鬥爭的發展也對前方打仗有著重大影響。作品中韓老六的淫威,韓老七的反撲,以及逮捕韓老五等情節,都充滿當時東北特有的氣氛;作品結尾郭全海等青年參軍更是揭示了解放戰爭推動了土改,而土改鬥爭又支持了解放戰爭。
《暴風驟雨》具有飽滿的革命激情。作者描寫人物,表現他們的鬥爭,都灌注深厚的階級感情,歌頌暴露,是非愛憎,了了分明。在這裡,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是結合在一起的。周立波善於選取突出的典型事件和富有特徵性的細節,用簡練、樸素的筆墨加以描繪,展示人物性格。作品很少冗長、沉悶的敘述,風格單純明快。作者介紹趙玉林,主要是再現了他被攤勞工以及回來後和淪為乞丐的妻子見面的情景,也再現了“趙光腚”這個綽號的來源以及他向地主借債的情景;而對郭全海,作者只集中地描寫了他父親被害和他受地主欺騙這兩件事。郭全海開始出場,作者寫了他輕巧地降伏一匹脫了籠頭的兒馬的細節,顯示了郭勇敢大膽、爽朗機靈的性格特徵。小說的結構單純,故事突出,線索清楚。全書以土改鬥爭發展的過程為主線,寫了一場場鬥爭,讓所有人物在鬥爭中活動;同時,在鬥爭中也插有一些生動的情節或細節,增加讀者興味。有些場面描寫如“分馬”一節,寫得層次分明,人物活動形象具體,有聲有色。另外,作者善於向民眾語言學習,作品中運用東北農民的口語,語彙豐富,生動活潑,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及地方色彩。特別是許多對話,都是個性化的語言,使人聞其聲如見其人。不足的是作品中有時口語用得太多,由於缺乏提煉和選擇,因此多少影響讀者的理解。
另外,作品在結構上也存在一些缺點。第二部有些鬆散,反映的事件較多而表現不夠集中精煉;第一、二部之間聯繫也不夠緊湊,多少給人脫節之感。有些細節描寫顯得煩瑣,而有些重要鬥爭卻展開不夠充分。至於人物刻劃,主要人物如趙玉林等表現得過於單純;反面人物地主韓老六、杜善人、唐抓子等有些類型化和臉譜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品反映農村階級鬥爭顯得有些簡單化。但總的說來,《暴風驟雨》仍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藝術特色
周立波建國後的小說創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並且逐漸形成了鮮明的特色,顯示了作家對生活獨到的見解和藝術上的獨創性。
這種特色首先從對題材的選擇和提煉上表現出來。題材的選擇和提煉,表現作家在生活中最熟悉、最關心、最理解的是什麼人和事,而這種對生活獨有的敏感和見地,常常是形成創作特色的重要原因。周立波的創作,表現的都是現實生活的重要主題,都是著力反映社會主義的時代風貌,然而幾乎又都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取材,選擇一些平凡的生活事件加以挖掘和提煉,別致地表現時代精神。他的短篇小說都沒有寫激烈的鬥爭場面和驚心動魄的事件,只是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普通日常生活的片斷,就連《山鄉巨變》反映農業合作化這樣重大的社會變革,也沒有著重於運動過程和重大事件的描寫,而集中筆力描繪運動中的日常生活,解剖一些家庭和人們的心理,摹寫人物生活、精神領域的微妙而深刻的變化。這種選擇和處理題材的特點,表現出作家對生活的一種見解。
周立波好象覺得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雖然突出地體現在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鬥爭生活上,但更經常的是凝聚在革命和建設的普通日常工作和生活里;努力表現這些,似乎更能真切地反映社會主義潮流怎樣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新生活的光芒怎樣照射到每個人的心裡。這種對生活的獨特感受,使作家一般不採用宏偉的氣勢、雄渾的筆墨、高亢的調子,去描寫轟轟烈烈的鬥爭過程和驚心動魄的重大事件,而側重於以親切真摯的感情,樸實細膩的筆觸,悠徐舒緩的調子,從容地描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農村日常生活的動人圖景,挖掘出生活的底蘊和人們心靈的奧秘,從側面反映時代的鬥爭風貌。這種取材平常而立意深遠,描寫樸實而飽含詩意的特點,使他的作品呈現出平易而雋永、樸素而豐富、細膩而明快的風格特色。
與這種選材立意的特點相聯繫,周立波的作品在塑造我們時代的新人形象時,總是著力創造樸實平凡而思想閃光的普通基層幹部和農民的形象,如《山鄉巨變》的劉雨生、李月輝,短篇創作中的張滿貞、蓋滿爹、艾嫂子、杜清泉等。在刻畫這些正面人物形象,表現時代精神時,作家從不作什麼誇張和渲染,也不求助於緊張的情節和驚人的場面,只是依靠簡潔無華的語言,從人物平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他們對黨對人民的赤膽忠心,對社會主義的深情摯愛,對工作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給人以很強的真實感和親切感。周立波刻畫農民形象,往往還賦予人物以幽默的情趣,這在亭麵糊的形象上尤為突出。作者饒有風趣而又淋漓盡致地描寫了這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又帶有落後意識的老農民那種幽默的、喋喋不休的談吐,以及他那天真可愛而又荒唐可笑的行為,使這個藝術形象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周立波的作品在情節結構和語言色調上,也顯示出質樸清新的特點。由於作家不追求故事的曲折緊張,只著重對生活底蘊的發掘,樸實無華地表現時代精神,因而他的作品的情節大都比較平易單純,有些短篇幾乎沒有什麼情節,只由一些有特徵的細節組成生活畫面。作者結構作品以表現人物為依據,順乎生活的邏輯。他說過:“懸念或伏筆,襯托和波瀾,以及高潮等等這些文學的章法,我都略懂而且有時也使用,但根據人物的發展和事件的起落,這些技巧能用則用,不能用時,沒有勉強。”①自然,不勉強,正是周立波運用藝術技巧上的突出特點。作家的語言樸實、清新、自然。他寫人寫事從不多加雕飾,不用過火的語言,不故作驚人之筆,總是用清淡素雅、凝鍊自然的語言,從容寫來,準確表現事物的特徵和面貌。讀周立波的作品,人們並不感到作家在向你灌輸什麼,更沒有些微強加於人的意味,他總是以懇切的語調,繪聲繪色地對人訴說和懇談,讓你同他一起領受新生活的薰陶和教化。
評價
周立波長期深入農村生活,熱愛農民民眾,對中國農民傳統的美德和革命精神有很深的體察和理解,長時間接受農民質樸氣質、誠實作風、高尚情操和幽默樂觀生活趣味的影響,使他也自然而然地象一個樸素老實的農民一樣去觀察、體驗生活,並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上加以分析、理解,通過獨特的構思和描寫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個性,為豐富當代文學的藝術寶庫,作出了可貴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