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詞語名稱: 臉譜化
漢語拼音:lian pu hua
含義:比喻文藝創作中刻劃人物的公式化傾向
中國當代的文學批評里,說到人物的刻畫,常常用到一個詞,叫作“臉譜化”,意即作者塑造人物過於簡單化和概念化,是好是壞,一眼就能看出來。
如何對待“臉譜化”
對於歷史人物的理解,也存在“臉譜化”的批評。正如最近易中天教授說,“傳統上品評人物的一個誤區,就是一說到某個人物,這個人是君子,那個人是小人,完全把人物‘臉譜化’。其實每個歷史人物都很複雜,尤其是大人物。”
簡單地說,這種批評的背後,是承認歷史與現實的複雜性,強調人們對歷史和文學中的人物必須在作最充分地理解之後才能得出評判。事實上,在人們的批評當中,“臉譜化”還算是一個委婉的表達,再“翻譯”得直白點,就是“意識形態化”。
在“意識形態”和“臉譜”之間找到某種同構的關係,這是一個天才的表述。
臉譜在傳統戲劇里,是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它的確清晰地表達了中國的古老文化傳統對人物的價值判斷,一言以蔽之:忠奸善惡、涇渭分明。僅以色彩為例,不同色彩施於臉譜,賦予的性格、意義也就完全不同,如紅色一般象徵忠勇俠義,白色一般象徵陰險奸詐等等。這套符號象徵系統與傳統的歷史故事結合在一起,正好和區分忠奸善惡的樸素道德觀念互為表里。金庸在《鹿鼎記》里刻畫了一個在妓院裡長大的無賴小混混韋小寶,此人不但不是偽君子,並且每每在關鍵時刻露出點英雄氣質,正是拜這些傳統的說書、戲劇所賜。可見,這“臉譜”、戲劇雖然簡單,教化人心的正面功能卻萬萬不可小看。之所以能夠教化人心,最主要還是因為其中蘊藏著傳統中堅定的價值標準。
中國現代的反傳統運動曠日持久,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傳統藝術逐漸走向式微,戲劇亦然,遑論“臉譜”。倒是這一句句“臉譜化”的批評,讓人們再次想起“臉譜”和“臉譜”代表著的忠奸、善惡、美醜。
與這些似乎“簡單化”的“臉譜”、戲劇相比,現代的文學藝術與“知人論世”卻反而顯得有些拿捏不穩、搖擺不定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或者機靈的表述之後,我們反而看不到一種堅定的價值認同。
對於“臉譜化”的傾向,我們當然應該保持一種清醒。只是在反對“臉譜化”的同時,我們也得警惕另外的一種迷失——我們通過講故事、通過重述歷史,是要重新獲得和確認國家、民族在今天的核心價值,無論如何,這點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
現代對臉譜化的批評,其實並不客觀。臉譜化是民間文學是常用方式,古代識字率低,文盲率高,要是不使用臉譜化,勞動人民斷斷續續偶爾聽書一回,下次又跳到某一回,就會難以理解故事,而臉譜化更利於勞動人民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