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教育部中國小教材審查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國小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國小數學教育》雜誌副主任委員。1960年獲全國教育和文化、衛生、體育、新聞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與他人合編的《國小數學教材教法》於1992年獲國家教委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曾編著《國小數學教學論》《周玉仁最佳化國小數學教學文集》等多部專著,撰寫了在國內外有影響的論文數十篇,並主編義務教育五四學制(北師大版)五年制國小數學教材,北京景山學校與北師大合編的五年制國小數學課本,均在全國試用。學術觀點
第一位的是要更新教育觀念。教育觀念至少包括學生觀、教學觀和質量觀。首先是學生觀,即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對象,是不是誠心誠意地把小學生真心當做學習的主體,並千方百計地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現代教育觀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如果把新的學生觀細化,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面向全體,尊重差異,主動參與,體驗成功。 面向全體。新的數學課程特別注意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的特點就是要面向百分之百的適齡兒童。根據已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新數學課程的內客是按照“基礎、有用、能學”的精神確定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就是強調“有用”,“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就是重視“基礎”,此外還要“能學”,就是通過學生努力而能學會的。面對這樣的數學課程,我們應該相信,每一個正常的兒童都能學會、學好。當然,關鍵還在於教育。教師要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尊重差異。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看到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由於每人的身心發展水平不同,家庭經濟文化背景不同等等,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有自己的愛好、興趣、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他們都需要尊重、信任、關愛,他們都有自我發展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我們不僅要承認個別差異,而且要尊重個別差異。不是搞“填平補齊一刀切”,而是要充分估計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各自在自己的基礎上得到長足的發展。這就是《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例如,在新教材中都“提倡算法多樣化”,拿“20以內退位減法”來說,可以用“破十減”“連減”“想加算減”等,每人按自己的興趣可用自己的思路去算,不必強求一律,只要計算合理、正確就可以;又如計算速度問題,雖然一般也要求學期結束時達到每分鐘正確計算8道題,但是遇到個別“開竅”晚的兒童,也可以有個等待,給他更多逐步訓練的機會。應該說,只有不適應學生的教育,而沒有不適應教育的學生;我們要創造適應和促進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教育,這就是我們說的“面向全體,尊重差異”。主動參與。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這裡蘊涵著一個參與度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是指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方式和行為努力程度。可見“參與”是個複合的概念,既有顯性的行為參與,又有隱性的心理投入。行為參與是很容易被觀察到的,如認真聽講和做作業,積極發言和討論等;心理投入則不容易被察覺,它包括情感的投入和認知的方式。在課堂上同樣具有努力學習行為的學生,有的對數學學習很有興趣,並且不斷獲得成功的積極體驗;有的則不然,對數學學習是被迫的,帶著焦慮、畏懼甚至厭惡的消極情緒。認知方式方面也有深淺之分,有的是停留在記憶、操練、模仿的淺層次階段;有的則是主動調查、收集信息,選擇、加工、整合信息的深層次的階段。我們說“主動參與”的特點,是指學生不僅有主動學習的行為投入,同時還伴隨著合理的認知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二是教學觀。教師要轉變角色,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這個“合作者”意味深長。新的教學觀教師不是主宰,不是裁判,而是班級群體中平等的一員,“平等”的含義,是人格上的平等,價值上的平等,所以有的學者把教師界定為“平等中的首席”。我們提倡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什麼叫課堂氛圍呢?我認為是包括教師在內的班級群體氣氛,其中教師的情緒又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這樣計算,一個學生在校期間約有75%的時間是在課堂內度過的,如果課堂氣氛是民主和諧的,對其一生將有多大的影響!可以說,今日課堂的民主,將換來以後的經濟民主、政治民主。我曾經在北京一所國小聽過一節令人難忘的課。一位青年教師給一年級學生上數學課,內容是“10的認識”。教師板書,在“日”字格上寫了一個“10”,誰知剛寫完,底下有的學生就大聲說:“老師,你這個1寫得不好,還要斜一點兒。”老師回頭看了看學生們,馬上問大家:“允許我再寫一遍嗎?”大家說:“可以。”老師又工整地寫10,剛寫完“1”時,學生們如釋重負地喊起來:“好多了!”老師笑嘻嘻地回頭說:“謝謝你們對我的鼓勵。好!現在我們每人寫一個10,我相信你們一定比老師寫的還好!”全體學生都認真地練習寫“10”,力爭超過老師。在這種民主、和諧而又歡快的氣氛中學習,學生怎能不感到學習的樂趣呢?教師確實是以平等一員的身份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同時又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這就是新型教學觀的縮影。
第三是質量觀。關於質量評估問題還不成熟,我只簡要地說說看法。質量評估要全面、客觀、動態。“全面”是指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還要評估學生的情感、態度;“客觀”與“動態”是指要強化形成性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淡化總結性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的評價);要強調縱向評估(自己的今天與昨天、前天相比),淡化橫向評估(自己與他人相比)。這樣,便可把質量評估作為激勵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手段,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