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姓

呈姓

呈姓源於風姓,出自遠古時期重黎的後裔伯符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第二種說法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程嬰後裔,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第三種說法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荀氏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呈姓呈姓

第一個淵源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後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於是就產生了程氏。
傳說,上古時候。民間祭祀很亂,社會很不穩定。顓頊高陽氏為了使百姓從雜亂的祭祀活動中解脫出來,安心生產,就委派他的孫子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重的弟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後來重和黎的子孫就世襲了這一官職。商朝時封重黎的孫子於程(今河南洛陽,一說在今陝西鹹陽),建立程國,稱為程伯,其子孫以國名程為姓。
北宋時歐陽修等人修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程氏出自風姓。”南宋學者鄭樵撰寫的《通志·氏族略》也說:“程氏,伯爵,風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於風姓,以國為氏。
到了黃帝的孫子帝顓頊時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遠祖。
呈姓呈姓

典籍《國語·楚語》中記載,觀射父對楚昭王說:“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堯復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後也。”
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也說:“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這兩段話的意思是:顓頊繼少昊之後登上帝位,任命重為南正,管天;黎為北正,管地。堯舜時代,又讓重黎的後代繼續擔任分管天地的官職,一直沿續到夏、商二代。周朝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後裔。
觀射父和司馬遷都說,程氏是重黎的後裔。但程氏的得姓,是在西周時期。
傳說,周宣王之時,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後又因攻占徐方(今山東滕縣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陝西鹹陽,一說在今河南洛陽),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以地為姓,稱程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記載,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周公旦封諸侯,周文王第十子(一說第十七子)受封於郇(今山東臨猗),史稱郇侯、郇伯。又據史籍《左傳杜預注》記載,春秋時期,晉國荀氏的支子(妾生之子)食采於程邑(今山西新絳),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西周后期,周厲王好利。他以榮夷公為卿士,拚命對百姓進行搜刮。他的奢貪暴虐,激起了國人的不滿。他又派衛巫監視國人,一旦發現有非議時政的人就加以殺害。在這種專制高壓之下,國人在路上見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國人忍無可忍,終於拿起武器圍攻這位貪暴的國君。厲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縣),不久死去。他的兒子姬靜繼承王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在位時,周公和召公輔政,整飾政務,諸侯來朝,史稱“宣王中興”。周宣王在國力有所恢復之後,曾親自領兵征伐東南方的淮夷,程國的國君程伯休父也參加了這場戰爭。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大雅·常武》篇記載了這場戰爭,寫道:“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緒。”詩句的意思是,周宣王親自領兵征伐時叛時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為大司馬。讓他在左右擺布陣勢,監戒軍隊。程伯休父隨周宣王出征,在對淮夷的戰爭中建立了顯著的功勳。後來程伯休父到達都城鎬京,在朝廷中擔任大司馬,封地改在鹹陽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擔任大司馬以後,他子孫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職宮今司馬為氏,於是形成了司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漢代為安陵縣,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程邑,又稱“畢程”或“畢郢”,是上古時代畢程氏的遺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這裡居住過。後來密人降周,也遷居於此。因而它不可能是當時程國的都城。
宋朝學者陳彭年在《文韻·以國為姓》中說:“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入為大司馬。封於程。後遂為氏,與司馬氏同。”史籍《帝王世紀》中記載:“‘文王居程,徒都豐’,故此加為上程。”
戰國末期,秦莊襄王子楚(嬴異人、秦異人)即位後,在公元前249年,東周君主聯絡諸侯,謀劃討伐秦國。秦莊襄王獲悉後,同時又忿東周王朝於自己在趙國為人質時不聞不問,遂搶先出手,即派呂不韋統領十萬大軍,一舉攻滅了東周七邑,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今河南臨汝),東周王朝的最後殘餘被徹底剷除,周王朝自此滅亡。
自從黃帝奪取了嬴姓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後,歷史轉了一大圈,又被嬴姓秦王奪回最高權力。之後,忠實於東周王朝的程伯休父的後裔去“禾”留“呈”,改稱呈氏,以示喪失國祚。呈氏,讀音作zhèng(ㄓㄥ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荀氏後裔以邑為姓而改,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於程邑(今山西新絳),其後裔以邑為姓,稱程氏。
春秋時期晉國出現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時聚居在今山西省臨椅縣南部,後來遷到新絳縣西。其中的荀林父、荀賓、荀家、荀會、荀偃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上卿大夫,是對晉國政局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其晉國大夫荀驩的采邑就是程邑。
有人說這個程邑就是關中地區鹹陽東北的程邑。但本書認為,當時鹹陽附近一帶均屬於秦國的領地,晉國當時雖曾擁有“河西八城”,但其領地也難以到達秦國的政治中心鹹陽附近。因此,作為荀驩采邑的程邑,應在今山西省境內。因為荀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孫就以邑為氏,改姓程氏。
三家分晉後,荀姓程氏後裔將姓氏去“禾”留“呈”,改稱呈氏,讀音作chéng(ㄔㄥˊ)。

歷史名人:

呈興勇:(公元1938~今),湖南邵陽人。著名當代作家、翻譯家。
參加工作後,先後在教育系統、湖南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工作;歷任教師、助理研究員、研究員等職。
著有《炎黃源流圖記》《一工兵仙韓信大傳》、《死亡學筆記》。
編著有《卡耐基傳》《南丁格爾傳》《海倫·凱勒》等。
譯著有《靈與肉的煉獄》、《形形色色的巫術》、《作家之妻》、《暴發戶秘史》、《阿·托爾斯泰童話集》、《母親》、《卓婭與舒拉》、《魯迅傳》、《帝王春秋》等多部。
論文有《拉卡托斯對波普爾科學哲學的繼承和髮菜》、《羅斯福新政與壟斷資本》、《論罪與罰等四篇小說》、《論匈奴西遷的自然地理原因》、《當代社會生物科學》、《從民族學看匈奴的盛衰》、《一個十八世紀的巫術家》、《匈奴西遷的幾個問題新探》、《嫘祖·絲綢與炎黃文化》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