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當新生兒口唇觸及乳頭時,便張口且出現口唇、舌的吸吮動作稱吸吮反射。該反射1歲後消失。若新生兒期吸吮反射消失或明顯減弱,提示腦內病變;若亢進則為飢餓表現。1歲後仍存在提示大腦皮層功能障礙。
這是哺乳動物及人類嬰兒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這一反射在便已形成,刺激第18周的胎兒,便可以觀察到唇部的吸吮動作。嬰兒出生後吸吮反射便很明顯,並延續4個月此後這一反射逐漸被主動的吸吮動作所替代。但在睡眠和其他一些場合,嬰兒仍會在一段時期內表現出自發的吸吮動作。
吸吮反射與尋乳反射為配套的反射反應,一定要能尋乳後且有吸吮的動作,才能真正達到喝奶與補充營養的效果。否則,奶瓶或乳頭放到嬰兒嘴巴里了,但嬰兒卻無法有吸吮的動作。由此可見,嬰兒無法以吸吮的方式獲得食物,除了神經發展可能有問題外,嬰兒的吸收營養的方式與量也將出現障礙。
簡述
1、出現時間:0-3個月
2、特徵:把東西放到嬰兒口中會吸吮。6周之後呼吸、吸吮與吞咽反射三者相互協調,餵食將變得更有效率。
3、臨床表現:輕劃或輕叩唇部,立即出現口輪匝肌收縮,上下唇噘起,引起“吸吮”動作。正常人無此反射。
4、消失時間:3個月後會開始慢慢消失。
現在醫學借用昏迷病人的吸吮反射,變“廢”為“寶”,成功將胃管置入。
方法:經鼻置入胃管,當頭端到達食道咽部開口處時,用手指輕觸病人口角,病人即有吸吮、吞咽動作,隨即配合其吸吮吞咽節奏,逐步緩慢、輕柔地將胃管放置到位。本法簡便易行,解決了昏迷病人常因不能遵照指令做吞咽動作配合護士插管,使醫護人員常感置入胃管困難。
臨床意義
初生嬰兒的咀嚼功能尚未完全,只能通過吸吮動作來攝取母奶或配方奶,因此將如棉花棒或手指頭等物體放進嬰兒嘴巴里時,嬰兒便會自然地出現吸吮的動作。
吸吮反射與尋乳反射為配套的反射反應,一定要能尋乳後且有吸吮的動作,才能真正達到喝奶與補充營養的效果。否則,奶瓶或乳頭放到嬰兒嘴巴里了,但嬰兒卻無法有吸吮的動作。由此可見,嬰兒無法以吸吮的方式獲得食物,除了神經發展可能有問題外,嬰兒的吸收營養的方式與量也將出現障礙。
吸吮反射是判斷新生兒腦部是否正常發展的重要指標,如果這兩種最原始的反射在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卻沒有出現,嬰兒將會在進食、維生等方面發生困難,因此可能要懷疑嬰兒是否有缺氧、缺血或是腦病變等腦部損傷的現象。不過,必須經過詳細檢查、評估之後才能做出診斷,並非嬰兒未出現某種反射反應,就絕對表示嬰兒是罹患某種疾病或是發展異常。
鑑別診斷
(一)額葉病變(frontallobelesion) 腫瘤的生長速度和發展的方向不同,出現的臨床症狀也不同。如向雙側扣帶回前部侵犯出現緘默症、植物神經紊亂、一側或雙側下肢癱瘓及左手失用,用時出現意識障礙。侵犯運動前區病變對側出現強握反射陽性、吸吮反射陽性,或Hoffmam征與Babinski征陽性,出現額性共濟失調或精神症狀時應高度懷疑有額極病變的可能。
(二)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upalsy) 臨床主要表現構音困難,暴發性語言。唇音、喉音含混不清,發音單調、低啞、粗鈍。進食困難,不能將食向咽部推動。軟齶和咽肌麻痹出現反嗆現象。軟齶反消失,咽反射存在,是假性球麻痹的重要體徵,早期更有診斷意義。假性球麻痹是上運動神經元麻痹,所以除了生理性腦幹反射活躍或亢進以外,還出現一些病理性反射,叫做病理腦幹反射可有吸吮反射、掌頦反射、仰頭反射、下頜反射,這些反射可在沒有明顯的錐體束或大腦病徵時引出,因而早期診斷有價值。
(三)阿爾采末氏病(alzheimer’sdisease) 30歲以後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無性別差異,起病隱襲,以遺忘為最早期、最突出的症狀,近記憶力喪失更為突出。進行性智慧型減退、反應遲鈍、判斷力和理解力下降,重複語言和無意義的重複動作。行為不當、興奮、誇大、欣快和工作能力減退。後期還可出現意識模糊,面無表情,很少眨眼,常有伸舌、吸吮和舐舌反射。半屈曲姿勢,動作慢,最終嚴重痴呆,臥床不起,頭顱CT可見腦萎縮和腦室擴大。
影響
有利之處
在嬰兒期,吮指是作為吸吮反射的一種表現。在寶寶飢餓時,90%的嬰兒會將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吃手指也就成了每個寶寶生長發育的必然過程之一。胎兒在羊水裡無所事事,就會吸吮自己的大拇指自娛,所以手指是先天配備的第一個安撫奶嘴,有的胎兒或嬰兒還不一定慣用大拇指,而對其他手指有偏好呢。通過吮指,對寶寶有利的一面有:
1.感覺舒適,心理滿足。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而言,吸手指一方面能給寶寶帶來舒服感;另一方面,寶寶出生後,本來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吸手指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吃母乳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是兩種不同的現象和需要,所以即使是吃飽了,寶寶還是會有吸手指的行為。
2.促進神經功能發展。寶寶“吃手”的時候能加強觸覺、嗅覺和味覺刺激,促進神經功能發展,還能提高吸吮水平。媽媽會感到,寶寶吸起奶頭來一天比一天有力,這對小兒生長發育有好處。
3.智力發展的信號。當寶寶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時候,則說明寶寶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已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了。這是寶寶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
4.鍛鍊手眼協調性。很小的嬰兒不能準確地把手放到嘴裡,而吃手指的過程能夠鍛鍊寶寶手的靈活性和手眼的協調性。當他能用手把東西往嘴裡放時,就代表他的進步,意味著他已經為日後自食打下良好基礎。
5.消除煩躁,帶來快感。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認為,在寶寶吃手的活動中還包含了人類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這裡的性快感只是一種近似於成人快感的情緒,吃手可以消除寶寶的不安、煩躁、緊張,具有鎮靜作用。
弊端
吃手指不衛生,有些媽媽特意給寶寶買了手套,以為這樣就可以放心地讓寶寶吃了。但是吃手指的危害可決不僅僅是不衛生。
1.細菌入侵。寶寶的手指上存在細菌,吃手指時免不了把這些“壞傢伙”一併吃了進去。如果這個時候正趕上寶寶的免疫力不足,就有可能發生腸胃感染或者其他病症。
2.影響生長,顏面變形。寶寶吃手指時,手指在口腔內會產生向上、向下、向前、向後的外力。吮吸拇指時間久了,嬰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上下頜的正常生長就會收到干擾,逐漸形成上頜前突、下頜後縮、噘嘴畸形等。導致上下前牙不能接觸,影響切咬食物。更重要的是影響寶寶外表的美觀。
3.手指受傷。如果寶寶長期吃手指,也會會影響到他們手指骨骼的正常發育,有可能出現手指彎曲畸形。長了牙的寶寶如果還繼續常吃手指,容易造成手指脫皮、腫脹等外傷,嚴重時甚至感染。
4.影響牙齒生長。在吸手指的過程中,如果剛好遇到牙齒生長,因為吸手指時所用力的方向,會讓牙齒照著不正確的方向生長,進而影響牙齒的排列、咬合,也容易引發口腔問題。
5.不利於寶寶個性發展。寶寶一旦吃上手指,就滿足於吃手指的樂趣,不願參加其他活動,對智力和心理也有影響。而且有關調查顯示,缺少親人關愛和心靈上慰藉不夠的寶寶易養成吃手、吮手習慣,若長期得不到正確引導則會影響寶寶將來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