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繼周,1915年2月生,江西省萍鄉縣人。曾用名吳繼舟。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肄業。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其兄吳學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早年經歷
1921年起在家鄉國小讀書,受革命影響,在1925年至1927年積極參加大革命時期的學生運動,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和聲援北伐戰爭的遊行示威。1928年秋入萍鄉中學讀國中,參加禁菸宣傳和運動。1931年8月至1934年8月先後在北平安徽中學、大同中學讀書。開始大量閱讀進步書籍,接受革命思想,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34年8月至1937年9月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後轉入哲學系)學習。參加1935年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 1936年1月參加革命,3月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任清華大學民先小隊長、大隊幹事。193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至1937年9月任中共清華大學支部組織委員、支部書記,清華大學民先大隊長,西郊區區隊長(轄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平農業大學)。負責清華大學黨的工作,同國民黨當局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領導學生工作和抗日救亡運動。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
1937年9月由北平流亡到長沙、衡山縣南嶽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同年10月至1938年2月入長沙臨時大學(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而成)文學院學習,任中共長沙臨時大學支部委員,校學生會主席。1938年2月至5月擔任中共長沙臨時市委委員、組織部部長。5月至11月任中共長沙市委委員、南區區委書記,青委書記。參與領導學生運動和抗日救亡活動。11月輾轉江西,同月至1939年1月任中共萬載中心縣委(轄萬載、萍鄉、宜春、上高四縣)縣委委員、萍鄉縣委書記。1939年1月至11月任中共贛西北特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兼宜春中心縣委書記。7月至9月任中共贛西北特委代理書記。堅持在國民黨統治區開展黨的工作,為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做準備。1939年11月選為黨的七大代表,並前往皖南新四軍軍部集中,12月從皖南起程赴延安,一路徒步跋涉,途經皖中、蘇皖邊、魯南、魯西、冀南、晉東南、晉西北等敵後抗日根據地,克服敵人無數封鎖,歷時一年,於1940年12月到達延安。
1941年1月至1942年1月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第一次系統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理論素養和政治思想得到很大提高。其間在中央組織部任幹事兩個月,從事審乾工作。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入中共中央黨校一部學習,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4月至6月作為大後方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抗戰勝利後
1945年8月離開延安赴東北工作。10月至11月任中共瀋陽市委委員、瀋陽市大東區委書記,同年12月至1946年3月任中共瀋陽市委委員、浦河總區委(轄六個區)書記。1946年3月至9月任中共沈、鐵、撫聯合縣委書記兼縣保全團政治委員。同年9月至1947年3月任中共安東省第三地委、第四地委組織部部長。1947年3月至11月任中共安東省第四地委副書記。同年11月至1948年5月任中共遼東分局組織科科長。1948年5月至1949年5月中共安東市委副書記。在敵我拉鋸地區工作,深入發動民眾,發展地方武裝力量,同敵人進行艱苦鬥爭,受到上級表彰。
解放以後
1949年5月隨軍南下,同年7月至1951年7月任江西省袁州行署專員、中共袁州地委副書記,著手新政權建設,領導土地改革運動。
1951年7月,轉到國防工業戰線,奉命組建南昌國營320廠,擔任廠長兼黨委書記,成為新中國航空工業最早一批建設者。帶領全廠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職工於1954年成功地製造出新中國第一架飛機。
毛澤東主席親自致信並熱情稱讚:“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1952年1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員。1956年6月至1970年任南京航空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致力於國防教育事業,提出“把南航辦成第一流大學”,為國防科技工業輸送了大批人才。
“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1970年恢復工作,同年8月至1971年任第三機械工業部013基地主任。1971年夏再次受迫害。1975年9月至1978年7月任320廠黨委書記、革命委員會主任,排除干擾,抓整頓,抓科研,抓生產,力保國防裝備的供應。1978年7月至1980年8月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主管航空教育工作。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顧問,1981年1月兼任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1983年當選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同年4月離休。
1990年1月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