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道中·停舟傍河滸

吳松道中·停舟傍河滸是由宋代的晁補之所寫的,作品鑑賞:這一首寫大雨泊舟。前面兩聯描寫了泊舟所見之景。一個深秋的黃昏,詩人所乘之舟傍河(河滸)停泊。詩人站在船頭,縱目四顧,發現周圍是一片荒原世界。天寒、日落、荒原,不見人跡,唯聞狐狸在墳墓旁鳴叫著;不時從遠處村莊傳來陣陣犬吠聲。詩人泊舟如此荒野之地的原因,下面一聯就有交代,原來烏雲密布,大雨將臨,所以要趕緊靠岸,準備尋個地方避雨。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吳松道中·停舟傍河滸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晁補之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停舟傍河滸,四顧盡荒原。

日落狐鳴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澤,搶雨入盤門。

悵望夫差事,吳山閟楚魂。

作品賞析

《吳松道中》共有兩首,這是第一首。吳松,即“吳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這組詩是詩人行船在吳淞江上時所寫。

這一首寫大雨泊舟。前面兩聯描寫了泊舟所見之景。一個深秋的黃昏,詩人所乘之舟傍河(河滸)停泊。詩人站在船頭,縱目四顧,發現周圍是一片荒原世界。天寒、日落、荒原,不見人跡,唯聞狐狸在墳墓旁鳴叫著;不時從遠處村莊傳來陣陣犬吠聲。詩人泊舟如此荒野之地的原因,下面一聯就有交代,原來烏雲密布,大雨將臨,所以要趕緊靠岸,準備尋個地方避雨。震澤,太湖的古稱。盤門,蘇州城西南門名,是迄今僅存的古代水陸城門,始建於前514年(春秋吳王闔閭元年)伍子胥築城時。第五句帶出泊舟地點,是在太湖之上。兩句說,停船靠岸時,詩人猶在饒有興致地四面瞻望,這會兒,眼看大雨馬上要傾盆而下,著了慌,趕忙幫助船家系住帆,爭在雨前奔入盤門。徘徊在盤門中,觀看著這並列的水陸兩門,詩人想起了當初建此盤門的伍子胥,因此尾聯便轉入懷古。吳山,座落在杭州西湖東南面,春秋時為吳國南界,故名。又因吳國大夫伍子胥以忠諫死,浮屍江中,吳人憐之,立祠山上,所以又稱“青山”。楚魂,在古代詩歌中常含有追弔古代楚人之意,然而所指則隨所詠而異,這裡則指伍子胥,他原是楚人,因父伍奢(楚國大夫)為楚平王所殺,故離楚入吳。闔閭之子夫差重用伍子胥大敗越兵,雪了勾踐殺父之恨。可是此後夫差非但不聽伍子胥的忠諫,允許越國求和並北上伐齊,還賜劍命伍子胥自殺,以至最後國滅身亡。詩人因此想到,夫差固然咎由自取,而可惜的是伍子胥的忠魂,到後來還依戀著吳山。對忠臣的死於非命,詩人表露了他的深沉悵惋之情。

詩人寫這首詩,原本無一定題旨,他在吳淞道上一路行來,身與境遇,便隨興而發,隨感而詠,然而不論寫景或懷古,都富有當時當地的色彩。遣詞用語,亦不事雕飾,淺近自然,這與他隨意揮灑的詩情是頗相合的。

作者簡介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元豐年間(1078-1085)進士。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等職。十七歲時至杭州,著有《錢塘七述》,為蘇軾所稱道。與黃庭堅張耒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散文流暢,亦工詩詞。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