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84年,出生於安徽省歙縣昌溪鄉滄山源村。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23歲參加舉貢會考,獲殿試一等第
一名,被點為大理院主事。受業於章太炎門下,研究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及經學。與黃侃、錢玄同並稱章門三大弟子;與黃侃有“北吳南黃”兩大經學大師之稱。
193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主革命時期,1912年任法務部僉事。精研音韻訓詁及古代名物制度。
1915年,拜章太炎為師,在太炎先生被袁世凱軟禁時,筆錄太炎先生緒論,成《菿漢微言》,名動天下,後成為著名經學家。
大革命時期,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大學國學系主任,兼北京大學、東北大學和民國大學教授,創辦《文史》、《盍旦》、《時代文化》等刊物。在文字、音韻、訓詁方面重要的代表作為《經籍舊音辨證》(1924年)。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5年創辦《時代文化》等進步刊物,借古諷今,針砭時弊,激勵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抗日鬥志。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撰寫文章,發表演說,步行到西山露營,組織教育界抗日救國會,營救被捕學生。北平淪陷以後,被列入黑名單而避居天津英租界,繼續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期間著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說文略說箋識》(未刊)等。在經學研究方面,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對古代名物制度的探索。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北平淪陷後10日,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化名汪少白,化裝轉移到天津,秘密從事抗日救亡運動,與家人絕音信2年余。1938年初拒絕敵人拉攏收買,不出任北京師範大學校職。晚年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經學和古代歷史是我國第一位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經學的學者,一生著述宏富。1939年8月天津水災,染患傷寒而不自知,僅以一般感冒治之。後來病情嚴重,天津無法醫治,只好秘密潛回北平。不敢直接回家,悄悄住在一個親戚家中。9月11日身體不支,經友人幫助入協和醫院治療。由於在天津延誤時日過久,又並發支氣管炎。
1939年9月21日因終以腸穿孔搶救無效在北平逝世,終年56歲。
吳承仕著作
他在文字、音韻、訓詁方面重要的代表作為《經籍舊音辨證》(1924年)。該書將漢至唐間近百家音切分別輯錄整理出來,然後參較典籍原文進行辨證,最後成書25卷,序錄1卷,後縮簡為7卷出版,名為《經籍舊音辨證》。這是一部音義互證的訓詁專著,更是一部經學研究的工具書。該書總結了先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新見。其中的成果充分反映了作者在音韻、訓詁研究上承上啟下、承先啟後的作用。章太炎為之作序,錢玄同為之題簽,黃侃通讀之並為之作《箋識》。大家都對該書極為讚譽。另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中國學院國學系叢書之一,1933年)、《說文略說箋識》(未刊)等。在經學研究方面,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對古代名物制度的探索。他以自己“國小”研究的成果作工具,廣采浩繁典籍資料作參證,深刻探求中國歷代典章制度的特點與規律。著名的代表作為《三禮名物》(中國大學講義)。《三禮名物略例》(《國學論衡》1933年第2卷)是其研究三禮名物的綱領。他承徽州學派江永、戴震等經學及國小大師的治學方法和傳統,精研音韻、訓詁,詳考古代典籍中的名物制度,尤其是對三禮(《儀禮》《周禮》《禮記》)的研究,在資料的蒐集、研究的規模、學術見解等諸多方面,“並世殆無第二人可及”。此外,他還著有《經學通論》(中國大學講義,1925年)、《淮南舊注校理》(木刻本)、《六書條例》(中國大學講義)、《尚書三考》(抄本)、《國故概要》(北京師範大學講義)、《國小要略》(中國大學講義)、《男女陰釋名》(《華國月刊》1924年第2卷第2期)、《尚書今古文說》(《中大季刊》1926年第1卷第1期)、《釋這》(《中大季刊》1926年第1卷第3期)、《說祧》(《華國月刊》1926年第3卷第3期)、《公羊徐疏考》(《北師大國學叢刊》1927年第1期)、《經典釋文撰述時代考》(《北平北海圖書館月刊》1929年第2卷第2期)、《語言文字之演進過程與社會意識形態》(《文史》1934年第1卷第2期)、《從說文研究中所認識的貨幣形態及其他》(《盍旦》1935年第1卷第2期)、《說文講疏》(《制言》1936年第18、20、21期)、《釋車》(《國學論衡》1936年第7卷)及《喪服變除表》《喪服要略》《文言與白話間的量和質》《從說文研究中所認識的交換形態之史的發展》《論古今文上章太炎先生書》《論語老彭考》《說文韻表》《讀說文隨筆》等專著和論文。
著有《經學通論》、《淮南舊注校理》、《六書條例》、《尚書三考》、《國故概要》、《國小要略》、《男女陰釋名》、《尚書今古文說》(《中大季刊》、《釋這》、《說祧》、《公羊徐疏考》、《經典釋文撰述時代考》、《語言文字之演進過程與社會意識形態》、《從說文研究中所認識的貨幣形態及其他》、《說文講疏》、《釋車》及《喪服變除表》、《喪服要略》、《文言與白話間的量和質》、《從說文研究中所認識的交換形態之史的發展》、《論古今文上章太炎先生書》、《論語老彭考》、《說文韻表》、《讀說文隨筆》等專著和論文。
人物軼事
資助學生
“九·一八”事變以後,蔣介石派他的侄子蔣孝先帶領憲兵三團駐防北平,以武力鎮壓進步學生運動,搜捕共產黨人。北平處於黑暗統治之下。在這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歷史關頭,吳承仕進一步認清了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和人民的醜惡面目,對國民黨的投降政策表示強烈的痛恨和反對。1931年吳承仕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會主席,即舉行全體會議,一致通電南京政府,要求抗日救國。與此同時,他密切關心著進步青年的抗日救亡鬥爭,慷慨解囊,資助他的學生們出版進步的文藝書刊。例如1932年北師大國文系學生王志之,以“含沙”筆名寫完揭露國民黨九師反動當局鎮壓學生罪行的小說《風平浪靜》無法出版,吳承仕知道以後,獻出資幫助他在 西單附近開設“新文藝書店”。為了立案,需要五家殷實鋪保,又是吳承仕幫助他解決了這一難以解決的問題,並介紹他承租了西單南佩文齋雙間鋪面,使這一進步書店順利開業。1934年冬,中國大學國學系學生余修,聯絡本系進步同學,成立了“大風詩社”,編輯了《大風》詩刊,他們要以詩歌為武器,去喚醒沉睡中的華北青年。詩刊編好後,印刷、發行遇到了困難,吳承仕得知後,又擔負起《大風》詩刊的印刷經費,並多方設法,再次聯繫介紹他們去人文書店,由該書店經銷《大風》詩刊。吳承仕就是這樣對進步青年的愛國活動,給予了熱情的支持。他的學生齊燕銘、 管彤(張致祥)這時己經是愛國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後來都成為了北平地下黨組織的重要成員。1935年“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爆發以後,吳承仕先生已年近花甲,他卻抱著滿腔抗日救亡的熱忱,投入挽救祖國危亡的革命洪流,與熱血青年們緊密地團結,奮勇前迸共同戰鬥。他積極支持學生自治會的活動,不僅在精神上,還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給以大力支持。學生們開會有時找不到會場,他獻出錢資助,在 西單鴻春樓租房做會場,把飯堂變為宣傳抗日救國的課堂。他不顧年紀,和青年們一起步行到西山 櫻桃溝去露營,在營會上發表演說,鼓勵青年們的愛國熱情。他參加發起北平文化界救國會,支援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 馬相伯先生組織救國會的抗日組織,親自徵集簽名,並把簽名簿拿回家去給家人宣傳說:“多一個人簽名就多一份力量。”讓母親、妻子、子女和兒媳、孫子都簽了名。
保護學生
“一二·九”運動以後,北平反動當局加緊迫害進步學生。用另組新學聯、開除學生領袖、取消學籍等種種手段打擊和破壞學生運動,使許多愛國青年失學。師大的反動教授楊立奎,與反動當局一起,操縱指揮“師大抗敵反共救國會”,加緊對進步學生的迫害。吳承仕在報紙上連續發表文章,揭露楊立奎的醜行。如在《新學生團體的出現》一文中,支持北平師範大學340名學生簽名否認參加新學聯。在《袈裟與手槍》一文中揭露反動派“需要袈裟時,就把手槍藏在袈裟下面用袈裟作掩護,不用袈裟時,就用手槍來代替袈裟”。他還針對青年們的思想撰寫了《讀書與救國》一文,剖析了理論與實踐,讀書與現實鬥爭的關係,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方向,“平常時期,要為救國而讀書,在國難當頭時,就要為讀書而救國”。他委託自己的妻弟、時任國民政府鐵道部副部長的 張翰飛營救出被捕的學生及北平女師大校長。此外,為了營救被開除和受迫害的學生,吳承仕在1936年暑假,利用他在中國大學擔任國學東京主任的機會,倡議在新生人學考試時,為吸收進步學生返校創造條件,親自為國文試卷出題,並親自口試、評卷。他出的作文題是《無敵國外患國恆亡》,當時正值國難之秋,這樣的題目可以測驗出學生的政治思想傾向。他在評分時,特別留意於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學生。曾被清華大學開除的進步學生黃誠,就是在吳承仕主持閱卷時以“特別錄取生”資格錄取的。黃誠後來成為我黨骨幹,皖南事變時犧牲。還有的青年是在口試時問讀過什麼書?有什麼感想等,從細微的面部表情發現學生內心深處秘密。許多曾在師大和中大求學的青年,如孫楷第、王重民、臧愷之、王志之、張致祥、王西彥、余修等均被錄取,後來都成為黨的優秀幹部或知名學者。雖事隔半個世紀,還能記得他們入學考試時吳老師親切慈祥的面容和問話的情景。
教子成材
吳承仕曾為父親住宅的大街門上寫過一副對聯:“人在白日青天下,家住方壺椿樹間。”紅漆油底,黑漆描字,十分漂亮。一年正月初一吳先生率 子吳鴻邁去給父親拜年。吃午飯時老祖父問幾位孫輩:“街門上的對聯,你們看見了嗎?誰能講得來,給我講講看。”吳鴻邁的叔伯大哥搶先發言:“現在全國都摘下了五色旗,換上了青天白日旗。”講了這副對聯的上句,如何貼切現實。另一位哥哥因為和祖父住在一起,馬上接著說:“咱家住在 永光中街,它的南鄰是椿樹胡同,北鄰是方壺齋,所以下句對聯更妙,指出了咱家的地址。”吳鴻邁當時是師大數學系預科班的學生,在一旁一言末發。吳先生問他:“你為什麼不講話?”鴻邁說:“話都被哥哥們說完了,我沒有可講的了。”吳先生說:“你不會把‘方壺’和‘椿樹’的出典講一講嗎?”因鴻邁不知這兩個典故一下子楞住了。吳先生想說他幾句,又考慮到來給父親拜年不要給老人掃興,正巧菜已上桌,被老人用話岔開了。
過了幾天,吳先生把兒子叫到跟前,還是要他解答“方壺”和“椿樹”。因為鴻邁事先查過了書,馬上作了回答:“‘方壺’二字的意思是海上三山神仙所居,中有一山,名為方壺, 東方朔成仙后就住在方壺山上……。‘椿樹’二字的意思是在‘大椿’二字, 莊子上講過,上古有大椿者,以 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爸爸把‘方壺’和‘椿樹’聯繫起來,有祝爺爺長壽的意思。”鴻邁講完很得意,以為父親要誇獎自己兒句,沒想到吳先生卻說:“逼著你問一問,你就去翻翻書敷衍敷衍,不挨說,就不知道自覺去讀書,你已經做大學生了,還絲毫沒有‘一心向學’的意思,這樣下去怎么行啊!”從此鴻邁牢記父親的教訓,刻苦攻讀,不但數學成績優異,而且文史知識豐富,還善崑曲,會書法,詩詞歌賦也很精通。師大畢業後,就留校任教,幾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成為數學系卓有成就的教授之一。
後世紀念
悼挽吳承仕聯
孤懸敵區,捨身成仁,不愧青年訓導;
重整國學,努力啟蒙,足資後學楷模。
——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挽吳承仕
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為吳承仕舉行了追悼大會,毛澤東送的輓詞是“老成凋謝”。周恩來撰送了這副輓聯。中共“七大”將吳承仕列入烈士名單。對吳承仕的死, 朱希祖有長詩《天都烈士歌》以悼之。詩中洋溢著對吳承仕的敬意,也充滿了同門師兄弟的情誼。吳承仕死後,章太炎同門多有詩吊之。
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挽蔡元培、吳承仕
1940年2月5日,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在延安成立,毛澤東和陳雲等出席會議並講話,公推蔡元培為名譽主席。半個月後,延安舉行各界憲政促進會成立大會,毛澤東出席會議,並作著名的《新民主主義的憲政》的演說,會議又通過蔡元培為名譽主席團成員。3月5日,蔡元培病逝於香港。3月7日毛澤東即發去唁電:“香港九龍奧士甸道蔡孑民先生家屬禮鑒:孑民先生,學界泰斗,人世楷模,遽歸道山,震悼曷極,謹電馳唁,尚祈節哀。”3月9日,中共中央又發去唁電,並派廖承志專程前去弔唁。4月14日下午,延安各界千餘人在中央大禮堂舉行蔡元培、吳承仕二先生追悼大會。會場懸滿輓聯,周恩來撰送了這副輓聯。這是對蔡元培、吳承仁二先生精確、崇高的歷史評價,中國共產黨人永遠緬懷和紀念這些為民族復興而不懈奮鬥的哲人和先賢。
愛祖國山河,愛民族文化,尤愛馬列主義真理;學貫中西,善識優於蒼水;
受軍閥壓迫,受同事排擠,終受敵寇毒刃摧殘;氣吞倭虜,壯烈比諸文山。
——延安憲政促進會會長吳玉章挽吳承仕
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為吳承仕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等都送了輓詞、輓聯。此聯是其中的一副。上聯末“蒼水”,為 張煌言的號。南明大臣,文學家。曾與錢肅山、 鄭成功等起兵抗清,被俘不屈犧牲。著有《張蒼水集》傳世。下聯末“文山”,為 文天祥的號。南宋大臣、政治家、文學家。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東下,他在贛州組織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後與 張世傑、 陸秀夫等堅持抗元,被俘後在 柴市[今北京菜市口]從容就義。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傳世。
家庭成員
吳承仕育有三子二女
長子吳鴻迦又名吳曼秋,生於1909年。中央警官大學畢業,中共地下黨員。解放前任滄縣警察局長、縣長,1951年病逝。吳鴻迦女兒吳鳳英(松陽縣第一、二、三屆政協委員)、兒子吳鐵軍孫吳以輝。
次子吳鴻邁中共黨員,解放後任哈爾濱軍工大學數學系主任、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87年去逝。
三子吳鴻狄,中共地下黨員,解放前任河北滄州縣警察局長,解放後在教育部任職。
長女吳特璋(吳瑪麗),1939年吳承仕逝世後殉身。
二女吳特珍,中共黨員,解放後在國務院新聞辦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