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仕宏[開國少將]

吳仕宏[開國少將]
吳仕宏[開國少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仕宏少將,(1918—2005),1918年6月出生於四川省巴中縣青江渡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1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1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九十師副排長,紅四方面軍總部騎兵排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吳仕宏同志參加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吳仕宏同志擔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部警備參謀,,一二九師隨營學校軍事教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營軍教主任,太行軍區第二軍分區輪訓隊隊長,第二十八團參謀長,第二十九團團長。隨師首長進至抗日前線,首戰奇襲陽明堡,再戰七亘村,殲滅了大量日軍。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參謀長,太行軍區獨立旅參謀長,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三旅參謀長,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八縱隊二十三旅副旅長,第六十軍一七九師代師長。1948年5月在臨汾攻堅戰中,他帶領八縱二十三旅的廣大指戰員,經過激戰,將守護東城的國民黨第六十六師大部殲滅,勝利搶占東關,並採用坑道爆破,突破本城,用“土飛機”突破了敵人的堅固城防。全旅在臨汾戰役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批准授予“光榮的臨汾旅”稱號。

新中國成立後,吳仕宏同志擔任六十軍一七九師師長,率部急進成都,勝利完成了進軍西南的任務。1951年3月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4月,他指揮一七九師突破敵人防線,搶占九陵山高地,擊退“聯合國軍”一波又一波的反攻,守住了陣地,他在戰鬥中身負重傷。1955年入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學習,畢業後任六十軍一八○師師長,六十軍司令部參謀長、副軍長兼司令部參謀長、軍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六十軍軍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南京軍區顧問等職。吳仕宏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吳仕宏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12月16日3時4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7歲。

吳仕宏同志逝世後,郭伯雄、曹剛川、徐才厚、梁光烈、陳炳德,老同志劉華清、李德生、廖漢生、遲浩田、張震、傅全有等送了花圈。

吳仕宏同志遺體12月24日上午在南京火化。南京軍區領導朱文泉、雷鳴球、林炳堯、徐承雲、王洪光、高武生、趙克石、李長才、張懷泗、劉沈揚;軍區老領導向守志、傅奎清、魏金山、詹大南、王子波、張玉華、張宗德、郭錫章、蘭保景等出席了向遺體最後致哀儀式。

人物生平

南京軍區原顧問(副大軍區職)。
吳仕宏是四川巴中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班長、排長等職,參加了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廣昭戰役和萬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參謀、教員、連長、營軍教主任、分區輪訓隊大隊長、團參謀長、團長等職,參加了奇襲陽明堡、祁縣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分區參謀長、旅參謀長、副旅長、代理師長等職,參與指揮了運城、臨汾、太原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師長,軍參謀長,副軍長兼參謀長,軍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軍長、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進軍西南、川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戰爭,為推進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維護軍政軍民團結,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做出了貢獻。
吳仕宏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吳仕宏同志,因病於2005年12月1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7歲。

解放茂州

1949年12月30日,人民解放軍舉行成都入城式之後數日,60軍179師移駐溫江。1950年1月20日,師、團幹部到成都參加60軍召開的軍事會議,會議決定179師立即向汶理茂松進軍。會上,賀龍、胡耀邦等領導特彆強調要堅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建設這個多民族的地區。首長還要求179師發揚“臨汾旅”的光榮傳統,解放茂州全部地區。1月26日,179師在溫江召開誓師大會,師長吳仕宏作了關於解放汶理茂松的軍事報告,政委肖新春作了關於正確執行民族政策的報告。28日,179師部隊沿岷江向茂州挺進。

2月2日,179師率535團到達茂縣,師部和2營留駐茂縣。179師成立茂縣軍分區,師長吳仕宏任司令員,政委肖新春任政委兼地委書記,副師長張國斌任副司令員,副政委張向善任副政委兼專署專員。喬亞任茂縣縣委書記兼縣長,535團參謀長李安逸任汶川縣縣委書記兼縣長,535團政治部主任侯勇任理縣縣委書記,張振福任縣長。

1950年8月以前,我軍對平原腹心地區匪特全力進剿痛殲,在進軍前,川西區黨委決定:組成工作委員會,姚曉程為主任,吳仕宏、門國梁為委員;縣以下的土司、頭人,先承認其合法,照常供職,各種制度和少數民族武裝維持現狀,並組織統一戰線形式的剿匪治安委員會,團結一切社會力量,以期早日肅清匪特。

我軍分兩路進軍懋功。一路是179師537團3營擔負沿途維護交通任務,536團2營擔任進懋任務。進軍前,537團1個連和師直、536團偵察連於8月下旬進至臥龍關,先殲宋國太股匪,掃除進軍沿途攔路石,並查明懋功匪情。工兵營一部協助三江口、水磨溝民工補修沿途道路。9月1日,三營開始向臥龍關運糧,按軍區規定3個兵配2個民工的原則,動員民工200餘人向臥龍關、鄧生、日隆關各站運糧保證供給。10日,2營及師前方指揮所由師長吳仕宏親率從灌縣出發,13日到達臥龍關,17日開始翻巴郎山。巴郎山高5020米,上下山各約60里,山上氣候寒冷,空氣稀薄,草木不生,滿目荒涼。夜宿山腰時遇陰雨連綿,部隊靠每人從鄧生攜帶的5斤乾柴煮飯。18日越巴郎山進至日隆關繼續前進。2營直插懋功與西康的558團1營會合,1營1個連直插八家寨防匪北逃,另1個連由西向東配合2營攻城。19日拂曉,2營1營先後進入城垣,城內羅厚義等少數匪被殲捕,多數匪於18日逃向八家寨,被1營攔擊退入一石碉內,經2天圍困,23日下午投降。張仲臣等其他匪首先後率匪393人向我投降自新。戰鬥中斃匪15人,俘94人。這是懋功的第一次解放。不久179師外調援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