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朝陽國小

吳忠朝陽國小,創建時間於1917年,位於寧夏吳忠市。學校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占地規模較大,師資力量雄厚,學校教改實驗項目成為區、市兩級教學研究基地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吳忠朝陽國小朝陽國小前身為靈武縣第二高級國小,創立於民國六年(1917年)。初創時,校址在民生西街文廟,首任校長柴維梓,首批招生32名學生。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吳忠被劃為全國教育實驗區,學校更名為寧夏省立吳忠實驗國小。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省政府實施“政教合一”,改全省高級國小為國民學校,學校改稱寧夏吳忠中心國民學校。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文廟地皮被吳忠地方民團司令強行買去,學校被迫東遷至劉公祠內(今吳忠高級中學處)。次年,由校董馬季麟等開明紳士捐資,在閆家莊校田新建土木結構校舍52間。到解放前夕,學校有學生300多名,教員10餘人,規模居吳忠國小之首。

1949年9月,吳忠解放。10月,學校複課,改校名為吳忠第一完全國小。1958年寧夏迴旋自治區成立,沿海城市支寧人員一批批來吳,為解決其子女就學問題,學校增建校舍16間,仍容納不下在校700多名學生就學。1959年秋,吳忠師範成立附屬實驗國小,逐從一完小分出200餘名學生到附屬實驗國小,一完小改名為吳忠市朝陽國小。1961年9月,兩校合併,校名為吳忠師範附屬國小。1962年7月,校址遷至已停辦的吳忠市幹部業餘學校(即今址),受市文教局與吳忠師範雙重領導。這裡屬朝陽東街盡頭,校門面北,校園寬敞,共有磚瓦房98間,土坯房42間,小禮堂一個。此時,全校有教學班17個,學生800餘名,教員30多人。1968年8月,與東方紅中學(現吳忠中學)合併,實行“九年一貫制”,由吳忠儀表廠派工宣隊領導,改校名為吳忠儀表廠東方紅學校。1971年3月,兩校分開,校名恢復為朝陽國小至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1979年,學校發展到27個教學班,1341名學生,規模仍居吳忠國小之首。1980年4月,學校被確定為自治區重點國小。從此,學校教學工作步入正軌,一些教改實驗項目得以付諸實施,成為區、市兩級教學研究基地之一。從1980年開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連續四年被評為自治區先進集體,1982年又被評為全國一百所體育衛生先進學校之一。

1983年4月,學校率先在全市國小建起了面積達2040平方米的教學樓。

1986年3月,由於學校教學秩序井然有序,“第二課堂”活躍,寧夏電視台專程來校錄製了《朝陽國小一日》專題片向全區播放。

學校發展:

解放前
吳忠市朝陽國小[1]前身為靈武縣第二高級國小,創立於民國六年(1917年)。初創時,校址在民生西街文廟,首任校長柴維梓,首批招生32名學生。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吳忠被劃為全國教育實驗區,學校更名為寧夏省立吳忠實驗國小。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省政府實施“政教合一”,改全省高級國小為國民學校,學校改稱寧夏吳忠中心國民學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文廟地皮被吳忠地方民團司令強行買去,學校被迫東遷至劉公祠內(今吳忠高級中學處)。次年,由校董馬季麟等開明紳士捐資,在閆家莊校田新建土木結構校舍52間。到解放前夕,學校有學生300多名,教員10餘人,規模居吳忠國小之首。
解放後
1949年9月,吳忠解放。10月,學校複課,改校名為吳忠第一完全國小。
1958年寧夏迴旋自治區成立,沿海城市支寧人員一批批來吳,為解決其子女就學問題,學校增建校舍16間,仍容納不下在校700多名學生就學。
1959年秋,吳忠師範成立附屬實驗國小,逐從一完小分出200餘名學生到附屬實驗國小,一完小改名為吳忠市朝陽國小。
1961年9月,兩校合併,校名為吳忠師範附屬國小。
1962年7月,校址遷至已停辦的吳忠市幹部業餘學校(即今址),受市文教局與吳忠師範雙重領導。這裡屬朝陽東街盡頭,校門面北,校園寬敞,共有磚瓦房98間,土坯房42間,小禮堂一個。此時,全校有教學班17個,學生800餘名,教員30多人。
1968年8月,與東方紅中學(現吳忠中學)合併,實行“九年一貫制”,由吳忠儀表廠派工宣隊領導,改校名為吳忠儀表廠東方紅學校。1971年3月,兩校分開,校名恢復為朝陽國小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