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古詩句,出自《論語·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此話原文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

出自《論語.子路》,是孔子所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字詞注釋

和:於事物來說是“多樣性的統一”。而對於人來說,“和”是和於觀點與意見,是觀點與意見的多樣性統一。

同:同質事物的絕對同一,即把相同的事物疊加起來。

此話譯文

論語論語

孔子說:守禮的人與不同人有相應情形,但並不是為了與他們相同,不懂禮的小人同一情形下,他們也不是為相應(君子).

(何晏《論語集解》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

賞析

孔子像孔子像

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於“同”。比

如烹調,必須使酸、甜、苦、辣、鹹調合在一起,達到一種五味俱全、味在鹹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樂,必須將宮、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達到一種五音共鳴、聲在宮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樂:反之,如果好鹹者一味放鹽,好酸者拚命倒醋,愛宮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後果便不難構想,也不堪構想了。因此,早於孔子的晏嬰就曾說過:“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一,誰能聽之?”(《左傳·昭公二十年》)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孔子將“和”與“同”的差別引入到人際關係的思考之中,於是便有了《論語·子路》中的這句話。

所謂“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所謂“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一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這本是極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應該通過交換意見、溝通思想而求得共識;即使暫時統一不了思想也不會傷了和氣,可以經過時間的檢驗來證明誰的意見更為正確;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並不尋求時時處處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對方有其獨立的見解,並不去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才算得上赤誠相見、肝膽相照。但是,那些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見風使舵;更有甚者,便是黨同伐異、以人劃線:凡是“朋友”的意見,即使是錯了也要加以捍衛;凡是“敵人”的觀點,即使是對的也要加以反對。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就劃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幫派。其“朋友”的真正意義也便蕩然無存了。

或許,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於一種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來,孤立的個體是很容易吃虧和受到傷害的,如果不加入某個幫派、不擠進某個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這種安全感的獲得卻是以犧牲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為代價的。當一個人連真實的思想都不敢表達,連自己的見解都無權具備的話,這個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更有甚者,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行為方式不僅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到了如今的學術領域。其結果,便是把學術之爭變成了門戶之見。我們知道,學術之爭的本意是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而去偽存真,促進學術的發展;而門戶之見則是無原則地堅持和捍衛自己學派的觀點,將學術之爭演變為利益之爭:顯而易見,後者已由人格的異化擴展到了學術的異化,而異化的根源,就在一個“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樣:“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宋·歐陽修《朋黨論》)又或曰:“君子論是非,小人計利害。”(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與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注重人際往來中的利益糾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勇于堅持立場;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計較人際往來中的是非恩怨,但卻能在正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因此,這樣的人或許即使也還會有些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新譯文剖析

按歷來一些解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說“君子們團結但有不同思想,而後面的“小人同而不和”是說“小人同謀利但是他們不團結”,把它塑成孔子的一個為和諧的深奧思想。不過細分析,就不通。“和”如意為“和諧”,但我們知道相同才會和諧,那不同就不可能和諧,而且孔子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思想不同,不相為謀了,又何來團結和諧呢?不同的思想的人只有妥協,沒有和諧。要解釋這些,我們只能走進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才能明白孔子在說什麼了。

論語論語

西周得以“天命論”的禮制而得共田的“井田制”與為官家奴隸主各種工作都無償的民與奴隸,統治奴隸主階級有所得富足,由於富足歡淫無度,任意生養,東周開始子弟增多導致經濟崩潰,於是部分統治官員與貴族不再遵守原來共田制,私開私田而得富,為了爭搶勞動力,還打亂原來奴隸與民無償工作的規定,私自給報酬給他們.在守舊思想的孔子眼裡是“貴賤無序”,完全臣不臣,民不象民了,甚至在孔子的眼裡這些不守禮官員與貴族就如奴僕一樣的“小人”只為利;

不過這些人還是有身份的,依然與孔子眼中的君子(守禮者)還要一起外理政事共事。因此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弟子時,就要解釋這種小人與他眼裡的君子(守禮者)在一起的表象,如何去區別,而不是強調兩種人調和的理念,所以整句解釋為“守禮的人與所有人相應但並不是為與他們相同,不守禮的小人同一情形下他們也不是為了與君子之間相應.”指出的是,說明他們無奈共事才在一起的,是一種妥協,不會有相同的思想,兩不會相應的,如此就能撇清君子與小人他的之間的關係。

總之按孔子的理論,“君子和而不同”不是後來理解如有子說的“禮之用,和為貴”的意思,只是孔子在教弟子區別君子與小人共事的表象,相反,是孔子成就“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理念,如理解為君子與小人互相附合的和諧理念,除了本身句子矛盾和不符合歷史背景,與孔子這些也矛盾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