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列毛杜鎮

吐列毛杜鎮

吐列毛杜鎮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地處科右中旗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90公里,東臨突泉縣寶石、學田鄉,西與巴仁哲里木、坤都冷蘇木相臨,北靠科右前旗阿力得爾、桃合木蘇木。總面積1476平方公里,轄17個嘎查、29個自然屯、4個居委會、1.5萬人口,其中蒙古族占94%。

地理環境

吐列毛杜鎮屬丘陵山區,年平均氣溫 3.2 攝氏度 ,年降水量 360 毫米 ,無霜期 100—120 天。土質多為黑

人口

全鎮人口2萬人,其中哈拉哈蒙古族占96%。

經濟建設

土列毛杜鎮屬半農半牧地區,耕地 11.6 萬畝,草牧場面積 104 萬畝。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甜菜、馬鈴薯等。畜牧業大多為草原畜牧業,有地產黃牛、良種黃牛、黑白花牛、興安細毛羊、烏珠穆沁大尾羊和小尾寒羊,其中絨山羊與綿羊各占一半。

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有磚廠、酒廠、服裝廠、糕點廠、糧米加工廠 280 余家。

土列毛杜利用無污染的環境,發展 “ 綠色經濟 ”。

吐列毛杜至坤都冷公路是吐列毛杜鎮至通遼市扎魯特旗民主鄉唯一條公路,始建80年代初,98年特大洪水中該公路路基路面多處被沖毀,部分路段溝壑縱橫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該項目已列入到歷屆旗人大代表和旗政協委員議案之中,當地黨委政府和旗交通局雖然多次修補該路,但阻斷交通現象時有發生,給公路沿線農牧民民眾賣難買難和出行造成極大困難。為了確保公路的暢通,年初旗交通局多方籌措資金,研究制定修複方案,8月末安排測量人員進行定線測設,9月初施工隊進駐施工現場,共完成土方6萬立方米,涵洞8道,涵管198 節,過水路面3處62米,總投資300萬元。10月15日竣工全線貫通。

前三季度內蒙古137個廳局共為興安盟137個貧困村、嘎查投入扶貧資金5900萬元,新建水澆地58200畝,造經濟林和生態林6375畝,購買基礎母羊9353隻,修沙石柏油路24千米,架設高低壓線路69千米,改造危房草房512戶,有力地助推了興安盟的新農村建設,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人文歷史

吐列毛杜的金代長城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裡,長城是極具標誌意義的建築。從戰國時期開始,北方趙、魏秦諸國都建有長城。秦統一中國以後,秦始皇建造的秦長城以萬里之長震撼世界。

金長城和一般的長城不同。它更多的地方是壕,又稱“金界壕”。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在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就是穿過土列毛杜古城的這一段。“吐列毛杜”是蒙語,意思是“大杈樹”。由於從哲里木溝、西哲里木溝、坤都冷溝、阿貴溝流出的水系都匯於流經吐列毛杜的霍林河,從而使吐列毛杜地形如伸開的手掌,既如五指,又如五杈樹,所以叫“吐土列毛杜”。

吐土列毛杜五杈河流域,群山環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即使以現代戰爭的觀點看,也是重要的戰略防禦基地。因此,金代以防禦騎戰為目的的防禦工程建立在這裡是有著軍事戰略意義的。

吐列毛杜古城地面積31平方米,城牆結構為夯土、泥沙及卵石,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四周是一條寬闊的護城河。從城內採集到的文物如陶器、瓷器殘片及瓷器殘部、鐵器中的盔、鍋、矛、鏃、甲片、斧、刀等都告訴我們,吐列毛杜古城在金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寨。

古城分東西兩座,兩城僅隔160米。西城呈長方形,周長為2382米。南牆和東牆都有近20米寬的城門,城門前均有用來防守的半圓形瓮城。城四角築有角樓,城牆上有用來防守的台基31個。城內西北處有一水井,西南角房舍比較集中。東城為整齊的長方形,周長1410米,城北有城門,城東有一便門,城外有寬5米的護城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