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實第十

①名:名聲。 ③道:事理,規律。 ⑥造次:倉促,急遽。

作品信息

作品簡介

名實篇是《顏氏家訓》里的第十篇。
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與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作者簡介

顏之推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於士族官僚家庭,世傳《周官》、《左氏春秋》。他早傳家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為文辭情並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歷20年,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 ,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征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和《還冤志》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親職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親職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

作品賞析

第一段

【原文】
名之與實①,猶形之與影②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者,體道③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乾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
【注釋】
①名:名聲。實:實質,實際。
②影:指從鏡子等反射物中反映出來的物體的形象。
③道:事理,規律。
【譯文】
名聲與實際的關係,就如同形體與影像的關係一樣。一個人的德行才幹全面深厚,則名聲一定美好;一個人的容貌顏色漂亮,則影像也必然美麗。現在某些人不注重修養身心,卻企求美好的名聲傳揚於社會,就好比相貌很醜陋卻要求漂亮的影像出現在鏡子中一樣。上等德行的人已經忘掉了名聲,中等德行的人努力樹立名聲,下等德行的人竭力竊取名聲。忘掉名聲的人,可以體察事物的規律,使言行符合道德的規範,因而享受鬼神的賜福、保佑,因此他們用不著去求取名聲;樹立名聲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養,慎重對待自己的行動,常常擔心自己的榮譽不能顯現,因此他們對名聲是不會謙讓的;竊取名聲的人,貌似忠厚而心懷大奸,求取浮華的虛名,所以他們是不會得到好名聲的。

第二段

【原文】
人足所履,不過數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顛蹶①於崖岸,拱把之梁②,每沉溺於川谷者,何哉?為其旁無餘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③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餘地也。吾每為人所毀,常以此自責。若能開方軌④之路,廣造舟⑤之航,則仲由之言信,重於登壇之盟,趙熹之降城,賢於折衝之將矣。
【注釋】
①顛蹶:顛仆、跌倒。
②拱把之梁:即很小的獨木橋。兩手合圍曰拱,只手所握曰把。
③物:即人。
④方軌:車輛並行。此處指平坦的大道。
⑤造舟:連船為橋,即今之浮橋。
【譯文】
人的腳所踩踏的地方,面積只不過有幾寸,然而在咫尺寬的山路上行走,一定會從山崖上摔下去;從碗口粗細的獨木橋上過河,也往往會淹死在河中,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人的腳旁邊沒有餘地的緣故。君子要在社會上立足,也是這個道理。最誠實的話,別人是不會容易相信;最高潔的行為,別人往往會產生懷疑,都是因為這類言論、行動的名聲太好,沒有留餘地造成的。我每當被別人詆毀的時候,就經常以此自責。你們如果能開闢平坦的大道,加寬渡河的浮橋,那么你們就能如同子路那樣,說話真實可信,勝似諸侯登壇結盟的誓約;如同趙熹那樣,招降對方盤踞的城池,賽過卻敵致勝的將軍。

第三段

【原文】
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①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不知後之矛戟,毀前之乾櫓②也。宓子賤③云:“誠於此者形於彼④。”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無不見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為察之所鑒,巧偽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讓卿⑤,王莽辭政⑥,當於爾時,自以巧密;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為骨寒毛豎也。近有大貴,以孝著聲,前後居喪,哀毀⑦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嘗於苫塊⑧之中,以巴豆塗臉⑨,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左右童豎,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謂其居處飲食,皆為不信。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
【注釋】
①金貝:指貨幣。
②乾櫓(lǔ):指盾牌。
③宓(mì)子賤:春秋末期魯國人,名不齊。孔子學生。曾為單父宰
④誠於此者形於彼:意思是在這件事上態度誠實,就給另一件事樹立了榜樣。
⑤伯石讓卿:指春秋時鄭國的伯石假意推辭對自己的任命一事。
⑥王莽辭政:指東漢末王莽假意推辭不當大司馬事。
⑦哀毀:居喪時因悲傷過度而損害身體。後常用作居喪盡禮之詞。
⑧苫(shān)塊:“寢苫枕塊”的略稱。古人居父母之喪,以草墊為席,土塊為枕。
⑨巴豆:植物名。因產於巴蜀而形如菽豆,故名。
【譯文】
我看世上有些人,在清白的名聲樹立之後,就把金錢財寶弄來裝入腰包;在信譽顯揚之後,就不再去信守諾言,不知道自己說的話自相矛盾。宓子賤說:“誠於此者形於彼。”人的虛實真偽本於內心,但不能不從他的形跡中顯露出來,只是人們沒有深入考察罷了。一旦通過考察來鑑別,那么,巧偽的人就不如拙誠的人,他蒙受的羞辱就大了。春秋時代的伯石曾經三次推卻卿的冊封,漢朝的王莽也曾一再辭謝大司馬的任命,在那個時候,他們都自以為事情做得機巧縝密。後人把他倆的言行記載下來,留傳萬代,讓人讀後為之毛骨悚然。最近有位大官,以孝順聞名,在居喪時,他悲傷異常超過了喪禮的要求,其孝心可說是超乎常人了。但他曾經在居喪期間,用巴豆塗抹臉部,從而使臉上長出了瘡疤,以此表示他哭泣得多么厲害。他身邊的童僕,卻沒有能夠替他遮蓋這件事,事情傳揚出去,更使得外人對他在居處飲食諸方面所表露的孝心,都不相信了。因為一件事情作假而使得一百件誠實的事情也失去別人信任,這就是因為貪求名聲不知滿足的原因啊!

第四段

【原文】
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天才鈍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其餌①者,遞共吹噓。朝廷以為文華,亦嘗出境聘②。東萊王韓晉明篤好文學③,疑彼製作,多非機杼④,遂設宴言⑤,面相討試。竟日歡諧,辭人滿席,屬音賦韻,命筆為詩,彼造次⑥即成,了非向韻⑦。眾客各自沉吟,遂無覺者。韓退嘆曰:“果如所量!”韓又嘗問曰:“玉珽⑧杼上終葵首,當作何形?”乃答云:“珽頭曲圜,勢如葵葉⑨耳。”韓既有學,忍笑為吾說之。
【注釋】
①餌:以利誘人。
②聘:舊時國與國之間通問修好。
③韓晉明:北齊人。襲父爵,後改封東萊王。
④機杼(zhù):織布機,用以比喻詩文創作中構思和布局的新巧。
⑤宴言:指宴飲言談。
⑥造次:倉促,急遽。
⑦韻:這裡指文學作品的風格。
⑧玉珽(tǐng):即玉笏,為舊時天子所持的玉制手板。
⑨葵葉:指終葵的葉子。這裡之終葵為草名。
【譯文】
有位士家的子弟,讀的書不過二三百卷,又天性遲鈍笨拙,但他家世殷實富有,很有些驕矜自負。他時常拿出美酒、牛肉及珍貴的玩賞物來利誘結交名士,凡是得到他好處的人,就爭相吹捧他。朝廷也認為他才華過人,曾經派他作為使節出國訪問。東萊王韓晉明,十分愛好文學,懷疑這位士族寫的東西大都不是出自他自己的命意構思,就設宴同他交談,打算當面試試他。宴會那天,氣氛歡樂和諧,文人才子們聚集一堂,大家揮毫弄墨,賦詩唱和。這位士族也是拿起筆來一揮而就,但那詩歌卻完全不是過去的風格韻味。眾賓客都各自在專心地低聲吟味,就沒有一個發現這篇詩歌有什麼異常的。韓晉明退席後感嘆道:“果然如我猜想的那樣!”韓晉明又曾經問他說:“玉珽杼上終葵首,那應該是什麼樣子?”他卻回答說:“玉珽的頭部彎曲圓轉,那樣子就像葵葉一樣。”韓晉明是有學問的人,忍著笑對我說了這件事。

第五段

【原文】
治點子弟文章,以為聲價,大弊事也。一則不可常繼,終露其情;二則學者有憑,益不精勵。
【譯文】
幫助子弟修改潤飾文章,以此抬高他們的聲名,這是特別糟糕的事。一則因為你不可能持續不斷地替他們修改潤飾文章,終歸有露出真情的時候;二則因為初學者一見有了依靠,就越發不去努力勤奮鑽研了。

第六段

【原文】
鄴下有一少年,出為襄國①令,頗為勉篤。公事經懷②,每加撫恤,以求聲譽。凡遣兵役,握手送離,或齎③梨棗餅餌,人人贈別,云:“上命相煩,情所不忍;道路饑渴,以此見思。”民庶稱之,不容於口。及遷為泗州別駕④,此費日廣,不可常周,一有偽情,觸塗難繼,功績遂損敗矣。
【注釋】
①襄國:舊縣名。公元前206年,項羽改信都縣置,以趙襄子謚為名。
②經懷:經心。
③齎(jī):以物送人。
④別駕:官名。漢置別駕從事史,為刺史的佐吏,刺史巡視轄境時,別駕乘驛車隨行,故名。
【譯文】
鄴下有一位年輕人,外放任襄國縣令,他非常勤勉踏實,辦公事盡心盡意,對下屬體恤愛護,心愿以此博取好名聲。凡碰上派遣本地男丁去服兵役,他都要親自前去握手送別,又向服役的人贈送梨子、棗子、餅乾等食品,並對每個人發表臨別贈言說:“上級的命令,有勞各位了,心中實在不忍心。你們路上饑渴,特備這點薄禮略表思念之情。”百姓們因此都很稱頌他,對他讚不絕口。等到他升任泗州別駕,這類費用就一天多似一天,他不可能事事都做得面面俱到,一旦表現出虛情假意,就處處難以繼續下去,過去建樹的功業、勞績也就隨之被抹殺了。

第七段

【原文】
或問曰:“夫神滅形消遺聲餘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①鳥跡耳,何預於死者,而聖人以為名教②乎?”對曰:“勸也,勸其立名,則獲其實。且勸一伯夷③,而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札④,而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⑤,而千萬人立貞風矣;勸一史魚⑥,而千萬人立直風矣。故聖人慾其魚鱗鳳翼,雜沓參差⑦,不絕於世,豈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蓋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論之,祖考⑧之嘉名美譽,亦子孫之冕服⑨牆宇也,自古及今,獲其庇蔭者亦眾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猶築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世之汲汲⑩者,不達此意,若其與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注釋】
①迒(háng):獸跡。
②名教:指以正定名分為主的封建禮教。
③伯夷:商末孤竹君長子。
④季札:又稱公子札。春秋時吳國貴族。多次推讓君位。
⑤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時魯國大夫。展氏,名獲,字禽。食邑在柳下,謚惠。
⑥史魚:一作史湯。春秋時衛國大夫,以正直敢諫著名。
⑦故聖人慾其魚鱗鳳翼,雜沓參差:意思是聖人希望天下之民,不論其天資稟賦的差異,都紛紛起而仿效伯夷諸人。魚鱗,魚的鱗片。此處形容密集相從。雜沓,眾多雜亂貌。參差,不齊貌。
⑧祖考:祖先。生曰父,死曰考。
⑨冕服:舊時統治者舉行吉禮時所用的禮服。
⑩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魂爽:即魂魄。
【譯文】
有人問道:“一個人的靈魂湮滅,形體消失之後,他遺留在世上的名聲,也就像如同蟬蛻下的殼,蛇蛻掉的皮以及鳥獸留下的足跡一樣了,那名聲與死者有什麼關係,而聖人要把它作為教化的內容來對待呢?”我回答他說:“那是為了勉勵大家啊,勉勵一個人去樹立好的名聲,就能夠指望他的實際行動可以與名聲相符。況且我們勉勵人們向伯夷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能夠樹立起清白的風氣了;勉勵人們向季札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能夠樹立起仁愛的風氣了;勉勵人們向柳下惠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能夠樹立起堅貞的風氣了;勉勵人們向史魚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可以樹立起剛直的風氣了。因此聖人希望世上芸芸眾生,不論其天資稟賦的差異,都紛紛起而仿效伯夷等人,使這種風氣連綿不絕,這難道不是一件大事嗎?這世界上眾多的普通百姓,都是愛慕名聲的,應該根據他們的這種感情而引導他們達到美好的境界。或許還可以這樣說:祖父輩的美好名聲和榮譽,也如同是子孫們的禮冠服飾和高牆大廈,從古到今,得到它的庇蔭的人也夠多了。那些廣修善事以樹立名聲的人,就如同是建築房屋栽種果樹,活著時能得到好處,死後也可把恩澤施及子孫。那些急急忙忙只知道追逐實利的人,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死後,如果他們的名聲能夠與魂魄一道升天,能夠同松柏一樣長青不衰的話,那就是怪事了!”

文章評析

《名實》篇主要講的是名不副實的問題。古代哲學家們曾經有過名與實的關係的討論,也就是探討事物的名稱與客觀實在關係的問題。顏之推在這裡討論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相關的問題。他認為好的名聲是由自己的“德藝周厚”、“修身慎行”而得來的,這是名副其實的好;而那些沽名釣譽者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虛名,是名不副實的,而且虛假的東西終歸要敗露的。

後世影響

《名實篇》出自《顏之推·顏氏家訓·第十篇》
《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顏氏家訓》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宋代以後,影響更大。宋代朱熹之《國小》,清代陳宏謀之《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顏氏家訓》。不唯朱陳二人,唐代以後出現的數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顏氏家訓》的影響,所以,王三聘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顏氏家訓》之多次重刻,雖歷千餘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