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同濟寺](/img/6/a7c/nBnauM3X2ETNyMzMwYDNwQjNyITM1UTM0UjMwADMwAzMxAzL2Q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同濟寺坐北朝南,整個寺院建築依山順勢築基,呈規整的長方形,東西長500米許,南北寬近180米,在9000平方米左右的四周延伸線上,以緊密相連的殿閣亭台和僧舍建築,自然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寺院圍牆。在寺院山門外之山坡間修有兩座高約三四丈的白塔,顯得格外高聳莊嚴,寺院則由東向西建築在軸線上,井然有序的排列著山門、養心亭、天王殿、經閣、措欽大殿、客堂、齋房、僧舍等主體建築,共150餘楹。在寺院山門前還修有跳鬼場和牌樓。
同濟寺是模仿西藏布達拉宮建築格局而建。峻宇雕牆,樓閣參差,工程洽大,規模宏偉,藝術高超,儼然一座長方形的壯麗“城池”。廟宇殿堂錯落有致地分布在8000多平方米的“城池”中。同濟寺是阜新地區清代早期寺廟建築之一。當年香火甚盛,遠近聞名。
選地
![同濟寺](/img/4/58f/ml2ZuM3XzYzMxYDOzgDNwQjNyITM1UTM0UjMwADMwAzMxAzL4Q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這裡的確山青水秀,古木參天,峽谷幽深,風景如畫,有世外桃源之感。寺北有連綿起伏雄偉壯觀的圈山,山腹上的圍壕迄今仍依稀可見,據實地考究,此山圈壕依山腹就勢而修,為軍事設施,但不知修於何朝何代。此山以雄得名,故稱“圈山”。寺南有座蜿蜒逶迤、怪石嶙峋的山,與寺院相對峙。在山尾端頂部有一天然溶洞,洞深二丈許,寬窄不一。當地人稱該寺為“小喇嘛洞廟”。南北兩座山,給這裡形成了南北天然屏障,山下林海莽莽,多為稀有的高大古榆。寺前有條小河從西向東流去,常年淙淙不息,別有一番景色。
建築
![同濟寺](/img/c/6cb/nBnauM3XzEjNzYTMwATNwQjNyITM1UTM0UjMwADMwAzMxAzLwU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進山門便來到養心亭,其樣式美觀大方,藝術精湛,給人一種舒適感覺。往前行院的正中坐落著氣勢宏偉的關帝殿,拾階而上首先來到關帝殿的前廊殿,殿額上掛有橫匾,書寫著“萬古英風,丹心千古”等字句。後殿正中間,供奉著關羽泥塑8尺高坐像。左是關平,右為周倉站塑像,身高均有丈許,手持兵刃,精神豪放,威風凜凜。
步出關帝殿前行,即來到廡殿式主體建築天王殿。殿的南北兩面格局相同,中間為通道,前後均為磚石拱築,“半月式”殿門,牆壁上還精雕著七珍、八寶圖案和佛經典故。進入殿堂便一眼望見身材魁梧高大威武剛毅的彩塑四大天王立像,腳踩邪鬼,分列在大殿東西兩側。
出天王殿繼上(西)行,舉目觀望。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築——經閣(亦曰經堂)映人眼帘。這座建築占地足有400多平方米。據當年主持喇嘛齊姓老人介紹,經閣經過兒次擴建和修葺,花費巨資,形成一座別具一格的閣樓,總高20米之多,上下分三層,為磚石混合建築,堅固耐久,金碧輝煌。殿堂內主要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宗喀巴大師等鍍金坐像。左右也供有多尊金銅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東側供奉著南海觀音菩薩等像,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充分顯示了雕繪藝術之高超。在一層堂中,設有兩排供喇嘛誦經用的坐位。閣樓中、上兩層里供奉著身材不等、姿態各異的近五六百尊鍍金羅漢像。在經閣外面兩側建有相對應的兩座齋房,進深五尺,為硬山式建築。
![同濟寺](/img/3/591/nBnauM3XyAjMzETN3ATNwQjNyITM1UTM0UjMwADMwAzMxAzLwU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殿堂內由南至北擺著青銅香爐和各種各樣的供器,其後由南至北供奉著三排佛像,前排供奉五六尊鍍金銅質佛像,置柏木桌上,像高五尺,坐二尺,正中央是宗喀巴大師像。中間供奉的是銅質鍍金身高五尺的佛立像(彌勒?)。後排供奉的是三尊泥質彩塑“三世佛”,西邊為過去燃燈佛,東邊為未來彌勒佛,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兩邊為弟子阿難和迦葉。殿堂雕樑畫棟,彩繪飛天。四壁間彩繪有一幅幅線條細膩,色雕精藝、絢麗多姿的佛像圖案,還繪畫有全部《三國演義》和《鬼城》(豐都)等壁畫。這些傳說故事,形象生動通真。
走出措欽大殿,寺院後有條東西向,約600米長的小街道,道兩側為喇嘛的住宅區,近200多間,有的三五間自成獨門庭院,連成一片。
興旺
![同濟寺](/img/c/ca7/nBnauM3XwETM5QTM3ETNwQjNyITM1UTM0UjMwADMwAzMxAzLxU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同濟寺每年舉行盛大廟會一次,會期共兩天,可以說熱鬧非凡。除本旗各族民眾外,遠至營口、盤山、黑山、北鎮、錦州、義州、朝陽、彰武、法庫乃至通遼、天山、魯北、庫侖等地,善男信女以及各界人士,不遠千里前來拜佛、施捨、進香,與此同時商賈雲集,形成集市,也有圍觀的賣藝的,真可說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一連十餘日方休。
衰落
![同濟寺](/img/8/ada/nBnauM3X4MDM0MTO1QTNwQjNyITM1UTM0UjMwADMwAzMxAzL0U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建國後,農業合作化時,國家在這裡建起畜牧場、國小校、商店等。人民公社化時這裡又成立了農業生產隊,隊部就設在寺院內,當年寺廟的一些古老建築被拆除毀壞,或另作它用。1985年,整個寺院僅剩一座養心亭和一些零星喇嘛宅舍院落,林海古榆幾乎全部砍光,廟宇建築也幾乎蕩然無存,遍地皆是殘磚、瓦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落實各項政策的同時,在市縣民政部門的大力協助下,鄉、村政府於此建起敬老院,有十來名老喇嘛在此安度晚年。
活佛吳葉喜
![同濟寺](/img/0/1d3/nBnauM3X2YDN1gDNzUTNwQjNyITM1UTM0UjMwADMwAzMxAzL1U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吳葉喜十一二歲就被該同濟寺請來,做了佛爺喇嘛。他為人忠厚善良,勤奮好學,深得師徒們敬佩,也深受當地各族人民民眾喜愛。他生活儉樸治廟有方,有嚴明的戒規,處處以身作則。因此同濟寺得以興旺發達。阜新市細河區積慶寺(俗稱塔子溝廟)的現在的洛布桑活佛是他的上世親弟弟,這一世的弟子,二人常有來往,關係格外密切,兩寺也互相接濟,往來頻繁。建國初同濟寺的吳葉喜活佛因高齡患病,醫治無效,即病逝于吉慶寺。